海安县人民医院在创建基本现代化医院的过程中,结合实际,提出了打造“名院、名科、名医”的“三名”战略,得到了全院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回应。该院是一家综合医院,经过几十年的拼搏,已经有了市级重点专科6个;市级重点建设专科2个;县级重点专科及建设专科14个,各个科室在学科带头人的率领下,把创建“三名”战略当成立身之本的大事来做,不仅是为挂“牌子”,更是在专科特色上下功夫。为了能把这些重点专科的成就向社会展示,更好地造福父老乡亲,本刊将陆续推介各科及名医的特点、特色,让广大读者更加了解专家们的风采。
儿科:专家云集 享誉苏中
几十年拼搏,儿科建成市级重点建设专科
海安县人民医院1950年建院之时,未设儿科,有患儿即收入到内科进行诊治。到了1958年,南京医学院儿科系毕业生张尔康来海安,被分配到内科工作,随后,内科病区开始专设儿科病床,使一些小儿肺炎,上呼吸道感染、高热惊厥、麻疹合并肺炎、中毒性疾病等得到专业的诊疗。
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起,秦亚娟、姜夕南、苏逢春、马伯瑞等一批医师陆续加盟该科,技术力量得到加强,床位有所增加,已能开展小儿心包穿刺和肝脏穿刺,治疗小儿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开展小儿硬模下积液的诊断,为患喉梗阻的小儿进行抢救治疗等技术。
1982年,儿科从内科分出独立建科,成为全县第一家儿科专科,设床位25张,秦亚娟为首任儿科副主任。此后,该科的技术有了新的进展,对喘型肺炎合并心衰,在低钙的情况下使用强心剂和钙剂纠正心衰、哮喘和低钙,收到较好的效果。该科曾成功抢救诸如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破伤风、缺氧缺血性脑病、硬肿症、败血症、重症肺炎、有机磷农药中毒、重度脱水伴酸中毒,急性肾炎伴肾功能衰竭及高血压脑病、坏死性肠炎、化脓性脑膜炎等危重疾病患儿。
1989年前后,朱余德、季凤华、袁伯稳等本科大学生陆续加盟该科,儿科的技术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该科在九十年代初先后开展了多血症的换血疗法和HIE患儿头颅CT、头颅多普勒超声以帮助诊断及早期干预;开展了甲基强的松龙治疗难治性肾病;开展了静脉注射丙球治疗ITP;开展了静脉营养治疗早产儿等新技术,医疗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
1994年,苏逢春副主任医师担任该科主任后,按照院部的指导,着力加强该科人才的培养,选送了朱余德、季凤华等多位青年医师,到全国和省内一些知名的儿童医院去进修深造。这批年轻专业医师学习回来后,都成了该科技术力量的中坚。
此时,该科已是专家云集,蜚声苏中,周边邻县东台、如皋、如东等地的患儿亲属纷纷慕名来海安到该科为儿童治病,影响甚大。该科的秦亚娟、姜夕南、苏鸿春、马伯瑞、石明明等医疗专家,都相继被南通医学院聘为兼职副教授。从1992年到1999年,该科共有49篇学术论文面世,刊登在《中国实用临床儿科》、《中国农村卫生管理》、《医学理论与实践》、《中华儿科》、《儿科药学》、《中国妇幼》、《临床儿科》、《交通医学》等杂志上。
2004年,朱余德副主任医师担任该科主任后,不仅重视临床一线的医疗质量,同时重视把教学和科研融为一体,为南通大学本科生实习,提供各个方面的条件。
2009年,后起之秀季凤华挑起该科主任的重任。季凤华主任从医近20年,是“中华医学会南通分会”的会员,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久负盛名,他特别擅长治疗新生儿疾病以及幼儿肾脏病,富有抢救儿童各种危重疾病的临床经验。二十年磨一剑。他治愈了许多患儿的疾病,挽救了许多患儿的生命,成为誉满海安、名闻遐迩的儿科专家。
目前,该科拥有儿科专业医师15名,其中,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5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5名,可谓医资力量雄厚。该科核定床位45张,每年住院人数在3000人以上,每年抢救小患者有150人之多。该科无论是收住病人人数,还是危重儿的抢救成功率,都居全市同级医院的领先地位。
该科对于危重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抢救培育方面,在全市同级医院中处于领先水平,特别是培育早产儿方面有所突破,最小的1100克体重的婴儿,他们竟然成功培育。该科对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套规范化操作程序,近几年收治并成功治愈的小儿脑炎,脑出血等病例,处在全市同级医院的领先的地位。在小儿惊厥疾病研究课题上,也有新的突破,学术论文不断在专业刊物上发表,多次受到市县的表彰和奖励。
专家医术 济世儿童
1990年,毕业于徐州医学院的季凤华,来到海安县人民医院加盟儿科,他拜儿科老前辈秦亚娟为师,很快成为儿科新星。1996年,他前往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进修,师从全国著名的儿科泰斗姜新酋教授,医技取得长足进步。以后又进南通大学医学院研究生课程班学习,进一步夯实了医学理论基础。2004年晋升儿科副主任医师,2005年任儿科副主任,2009年,挑起该科大梁,任主任。
季主任主管儿科的行政和医务工作以后,不断开拓创新,矢志做大做强儿科。在肩负领导重任和完成繁重的医务工作的情况下,还多次参加全国高级儿科医师研修班学习,大兴科研之风,辛勤笔耕,撰写了多篇科研论文。他参与的《海安地区小儿肺炎流行病学调查》的科研项目获县科技三等奖。他参与的《β-EP,NYP和NSE在小儿惊厥性疾病中的研究》的科研项目获市科技二等奖。他指导开展的早产儿培育管理的新技术不断攀升新台阶,用恒温箱培育早产儿,已由当初体重1400g上升到1100g。治疗小儿遗尿症也取得新的突破,原先应用药物治疗副作用大,经研究探索改用药物外贴法,已治愈30余例,效果显著,患儿无痛苦,而且大大减少了副作用。
季主任带领儿科同仁们开展小儿心血管的疑难杂症的研究,屡见成效。2002年正月元宵之夜,李堡镇何姓男婴,仅半周岁,患重症心肌炎。面呈青色,呼吸急促,精神萎靡,奄奄一息。其家属同意请通大附院教授前来会诊,经联系专家无空闲,他即甘冒极大风险,全力施救。始终严密观察病情骤变,不断适时调整抢救方案。由于婴儿极度心衰,仅能适当施用小剂量强心剂,用量大了其幼嫩心脏承受不了,用小了又难以挽救。因此,他一直紧绷着心弦,守护在病床边。直至凌晨,婴儿转危为安,他才如释重负。为挽救一个幼小的生命,他通宵达旦,顽强拼搏,击退死神,其父母感激不已,几欲下跪致谢。接着治疗20余天,即痊愈出院。此后,这小孩每有大病小恙都来找他治疗。现已6周岁,养得圆头胖脑,十分可爱。其父母铭记救子之恩,经常来电致谢或专程来访面谢。
季主任亦是治疗小儿各种疑难杂症的高手。2005年,壮志幼女,12岁,满脸红疹,出生即有。到处救治,天天搽药,全无效果。从个体诊所一直就诊到泸、宁等各大名院,有的专家以为是皮肤病,有的专家无法确诊。十多年间,耗费四万多元巨资,毫无效果。以后慕名而来请季主任诊治,仍然红疹满面,密如蛛网,为指压后退色。
季凤华当即排除了皮肤病的可能,考虑为先天性的毛细管扩张,但未一锤定音。因为一旦断定则终生不治,如果是皮肤病则延误病机。于是记下患儿的家庭电话号码,待确诊后联系。他当晚即打开电脑,上网查询各种有关资料,确诊为毛细血管扩张,系遗传性疾病,无任何特效药可治,亦无生命危险。于是奉劝其家属不必乱投医,以免耗费钱财。然而女孩家属将信将疑,又远上北京求治,协和医院专家的结论与季主任的诊断不谋而合。至此,其家属钦佩不已,到处宣传季主任医术高超,非同寻常。
运用新技术 敢于开先河
该科医疗专家在医术上屡有突破。
早产婴儿的培育,一直是医界颇为关心的课题。以前,遇到体重低于1400克的早产婴儿,各地医护人员都是采取回避的方法,尽量动员产妇亲属“自行解决”。原因很简单,这种婴儿发育不佳,体质太差。如果医院承接培育,一旦有了闪失,患者亲属们会有争议。过去对早产婴儿的培育,基本上是以1400克体重作为一介界定,低于1400克的婴儿,敢于接受培育的医院不多。为什么呢?这个风险太大了。
季凤华副主任医师认为,对早产婴儿的培育,也应有个突破。他参照国内外的资料,结合自己从医近20年的实践,积极开展早产婴儿培育管理的探索和研究,取得新的技术上的突破。
2006年,曲塘镇的一名产妇,产下一名体重只有1100克的男婴,产妇及亲属都感到很为难,她们十分清楚,这么个“小块头”的婴儿,能够活下来是困难重重,特别是“月子里”的抚养难题,让人一想到就揪心。
面对这个“小块儿”婴儿,季凤华主任勇敢的接下培育担子,这可是海安历史上的突破啊。2斤2两重的早产婴儿,能够存活下来毕竟有相当多的困难。如果用老方法打管喂奶,婴儿胃蠕动能力差,管子打进去,一会儿又会从口腔中吐出来,孩子没营养如何生存。季主任运用静脉营养配合恒温箱进行治疗,很快收到成效。一个月后,婴儿体重增加了近1斤,自己能开始吸奶,让产妇全家人十分高兴。
培育早产婴儿新技术推广后,收到良好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三年多来,该科已经成功治疗早产婴儿40多例,成功率达95%以上,得到产妇和亲属们的一致好评。
2003年9月,蔡姓小男孩,七岁,生病一周后日渐沉重。入院求治时,经石明明医师诊查,发现全身严重浮肿,合并胸水、腹水、尿水、尿蛋白……,血浆蛋白含量明显下降,据此病情诊断为肾病综合症(单纯性)。经积极治疗后,病情很快得到控制。因其父母下岗,经济困难,好转后即回家调养。出院时,嘱其口服强的松维持治疗。十个月后,病情复发。以后一停用激素药即复发,激素减量病情即加重,如此反复多次。石医师据此诊断为“激素依赖”型的肾病综合症。
为了抢救这个小男孩的生命,为了照顾其经济困难,石医师以高度的责任心,一边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一边请教上海儿科医院教授,制定了花钱少疗效好的治疗方案,采取以CTX静脉滴注等积极有效的医疗措施,其病情终于被长期控制,现已上小学六年级。小男孩住院治疗期间,石医师经常带巧克力等礼物看望他,鼓励他与病魔作斗争。因此,小孩情绪稳定,全家无限感激。
2006年5月,雅周镇12岁的小女孩李某,在家人的陪同下慕名到朱余德医师处诊治。小女孩在当地一家医院已经住院治疗半个月,疑为心肌炎,其症状为持久性胸闷,稍一活动便会出现气喘。细心的朱医师当即对其进行了认真的检查,同时,阅读了那家医院的心电图,高度怀疑这名女孩患有“肺动脉高压”病兆。
为了进一步证实自己的判断,朱医师要小女孩做心超检查。果然不出所料,检查结果证实了朱医师的准确判断,小女孩已是“肺动脉高压”中度症状,这种病例在海安比较少见,就连从医近20年的朱医师也是第一次接触这种病例,如不及时治疗,将会出现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得知患儿得了这种罕见病,亲属们对朱医师的准确诊断赞佩不已:“不是您把这背后藏着的大病诊断出来,我家伢儿不知道到底得了什么病。”
季凤华在推广运用新技术方面还有新的突破。小儿惊厥性疾病,一直为众多同行们关注,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也备受同行们关心。季主任与该科袁伯稳副主任医师一道,潜心研究治疗小儿惊厥性的方法。他俩联合攻关的《β-EP、EPYA和NSE在小儿惊厥性疾病中的研究》项目,获得南通市科技项目二等奖。
季凤华主任还曾与苏鸿春、袁伯稳等医师一起,对海安地区的小儿肺炎流行病学做过深入的调查,从中找出许多带有共性的问题,比如气候、环境、卫生等等因素。在深入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他们写出了《海安地区小儿肺炎流行病学调查》的论文,获科技项目三等奖。
救死扶伤 儿科专家尽显天使风范
当一名儿科医师容易吗?不容易!其原因有二:一是现在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男孩女孩都是宝贝,治疗过程中稍有闪失,责任负不起;二是为儿童看病,特别是为幼儿看病,无法“察言”,全靠“观色”,说句通俗的话,全凭医生的临床经验诊断来治疗,来不得半点马虎,不然,将会招来患儿亲属的“冷眼”相看。特别是在抢救患儿过程中,儿科医师更是处于“风口浪尖”上。小朋友们不能像成年人那样,说出个具体症状啊!
2002年寒冬的一个上午,家住海安三里的刘老太正在家中升煤炉子,突然发现身边2岁外孙儿不见了。老太一边喊着,一边找着,当她找到门口的大金鱼池子时,发现小外孙浮在水面上。惊吓的老太太紧忙抱起浑身湿透的外孙,在路边拦了一辆汽车赶往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
正在值班的朱余德医师在门口见到这一老一少时,看到地面上全是冰和水,吓慌了的老太太连孩子叫什么都回答不出来。送来的小男孩,此时已经没有呼吸,心跳微弱。见此情景,朱医师立即对幼儿紧急施救,进行心肺脑复苏等一系列抢救措施。由于方法得当,二三分钟后幼儿便有了哭声,悬着心的老太太才恢复了神态。
事后,幼儿在南通工作的父母双双来到医院感激朱医师,送来的锦旗上写着:“艺术精湛,起死回生”八个大字,并一定要请朱医师及他的同事们吃顿饭,表达全家人的一片情谊。
季风华抢救新生儿绝不轻言放弃,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加以百倍的努力。新生乡一早产婴儿,3天里呼吸暂停3次,频临死亡。他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反复抢救:施行人工呼吸、进行胸外按压、运用急救药品输液等。经夜以继日的连续抢救,终于痊愈。
季主任不但抢救频临死亡的婴儿经验丰富,治疗幼儿的慢性病亦是妙手回春。2004年,邓庄的4岁男孩反复呼吸道感染,咳嗽多痰,哮喘气急,受惊即发,体质虚弱,骨瘦如柴。连续多次住院治疗,都是他亲自施治,得以康复。家属多次送红包,他总是讲清道理当即退回。有一次,其父母怎么也不肯退,他就打到患儿住院的预收清单上退回。
该科专家们诊治患儿不但富有爱心和高度的责任心,而且十分耐心、细心。
2005年,张姓男婴,出生后全身即出现黄疸,经石明明医师仔细检查,诊断为“新生儿溶血病”,系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患儿入院时,黄疸已超过300umol/L,需以蓝光照射治疗,使之尽快退黄,防治核黄疸发生。否则,易发生痴呆等多种后遗症,死亡率极高。然而,患儿家长见其他患儿照光时浑身发蓝,不时哭闹,因此不同意施行这一疗法。为了及时挽救患儿生命,石医师不厌其烦,反复劝说,陈述利害关系,一再解释这一疗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家长为其真情感动,终于赞同并予以配合。患儿康复良好,无任何后遗症,其家长至今铭记救命之恩。
1998年4月,周姓女婴出生8个月后,因呕吐、嗜睡来院诊治。入院时,其病情已急剧恶化,出现昏迷、抽搐等症状。石明明医师作仔细诊查后,发现其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经过反复思考,石医师排除了其他肝、脑疾病,认为所患为“瑞氏综合症”。此病极为罕见,系代谢疾病,与遗传有关。患儿因代谢产生的毒素不能正常排出体外,而使血氨升高,最终损害肝、脑,预后极差,死亡率甚高。因此,她建议患儿尽快转往上级医院救治。后转上海新华医院,为之诊疗的儿科专家盛赞:县级医院的医生能诊断此类罕见疾病,实在了不起。
去年,海安地区受到“三鹿奶粉”影响的小儿有200多名,筛查发现有肾结水及较大结石症状的患儿70余名。这些小儿住院后,该科医护人员忙得不可开交,病房连过道里也住满了患儿。该科实行全员大动员,全体人员放弃休息,全力投入战斗。经过有效救治,没有发生一例死亡事件,该科的成绩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季凤华主任为此被海安县政府荣记三等功。
近二三年来,海安地区流行手足口病,该科先后收治小儿患者300多例住院治疗。该科医护人员克服困难,实行隔离治疗,有效遏制了这种疾病的流行,所有小患者没有发生一例死亡,彰显了该科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变能力。
传统教育砺新钢
直指苍穹的刺刀象征着我军指战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姬鹏飞将军书写的七战七捷纪念碑文熠熠生辉地镌刻出苏中大地曾经发生过的可歌可泣的史实。一张张珍贵的图片和字画再现了当年金戈铁马、浴血疆场的情景。这一切无不令人感叹和催人奋进。
2009年9月1日,在院领导、团总支的安排组织下,我院新分配人员及各支部团员代表来到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前缅怀革命先烈,了解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苏中大地上的壮丽诗篇,重温革命老传统。
全体参加活动的同志怀着崇敬的心情,全神贯注地倾听了纪念馆讲解员的全程讲解和介绍,一一瞻仰了馆藏的图片、字画和珍贵文物。七战中的英雄故事催人泪下,令我们倍感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我军英勇奋战、以少胜多的历史史实使大家心潮激荡;粟裕将军运筹帷幄的恢宏气概让所有同志无比敬佩;老将军们的抒怀之作激发起全体年轻人奋发图强的坚定决心。发扬革命传统,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从我做起,把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家乡建设得更美好。全体参加活动的团员青年不约而同地在纪念碑前发出了自己的铮铮誓言。
我院历来高度重视医院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经常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全院职工政治素质、思想觉悟的不断提高,这次参观活动是对我院全体团员青年又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顾成,周建云)
特殊的党日活动
——记老干部支部党员一日行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周年之际,九月十四日,老干部支部组织47位离退休党员前往角斜红旗民兵团陈列馆,观看了角斜红旗民兵团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支前和参战的战斗历程,观看新中国成立以来,角斜红旗民兵团参加民兵训练和参加建设成长历程,角斜红旗民兵团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军委的命名,不少老同志观后,非常感慨,角斜红旗民兵团虽然在本县,但还是第一次来,实在了不起。别了角斜红旗民兵团陈列馆,又到中洋水产养殖场。老同志们兴致勃勃观看中洋养殖场养殖的扬子鳄、河豚鱼、鲥鱼、刀鱼等,在四千亩荒海滩上建设起一座集开发、养殖、休闲生态园林,曾经到过海边的老同志说,过去的荒滩,现在的花园,祖国变化真大呀!
最后全体老党员在七战七捷纪念碑悼念了革命先烈,听取、观看了七战七捷的战斗经过和物品,图片资料。缅怀革命先烈,弘扬先辈们光荣传统,珍惜今天的幸福,发挥余热,为建设和发展医院作贡献。
我与祖国
“祖国啊!我亲爱的母亲,您的儿子回来了!”这是五十八年前的1951年我从越南回国时在广西凭祥市友谊关发自内心说的第一句话,仰望友谊关首次看到空中高高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心里有种游子回到家的感觉,心潮澎湃,热泪盈眶,久久不能平静,默默地呼唤着:“祖国母亲,我终于回到了您的怀抱!国旗、国旗我爱你!向你敬礼!”相隔半个世纪,这句话仍依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终生难忘;时光流逝,往事历历,五十八年的历史,在我的记忆里分分明明,目睹祖国社会建设蒸蒸日上,五十八年的沧桑,告诉我世事变迁,华夏大地翻天覆地,人民生活日趋小康,五十八年风风雨雨,让我感悟万千。一路奋斗,一路凯歌,祖国母亲始终以一种勇敢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祖国母亲,我为您骄傲和自豪。
我祖籍是广东省南海市,因战乱背井离乡,逃难到越南高平省东溪市,父母都是爱国人士,在幼年时,常给我讲家乡的故事,父母的教诲,给我深深地留下了故乡的烙印,向往故乡的一草一木成为我幼年美好的憧憬。
1949年10月1日,伟大的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传遍了五洲四海,一石激起千层浪,喜讯传来,父母心头久久不能平静,父亲模着我头深情地说:“孩子,看起来我们华人似乎已经习惯于海外生活,其实在华侨心目中最有份量的是祖国,无论在哪里,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怀着怎样的抱负,有一样永远不会改变的,那就是我是中国人!祖国是我们海外游子心中的根。”是的只有祖国的繁荣强大才是海外游子真正的骄傲。我们是中国人!当时父亲怀着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充满了对新社会的憧憬和向往,毅然于1951年携眷回国,这一去一回所见所闻,所经历之事给我父亲强烈对比,离去的时候,国家四分五裂,百孔千疮,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回来的时候,目睹社会已经安定,经济正在恢复,人民当家作主人;一家深为“落叶归根”而欣慰,以饱满的热情投入了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去。祖国啊祖国,您的儿女远涉重洋回到了您的怀抱,在党的阳光雨露哺育下茁壮成长,与共和国同共命运,共荣辱,从此开始了我的学生生活,新中国刚诞生不久,百废待举,在国家经济仍很困难时期,但我上学读书的一切费用还是祖国全包了下来,不但免费入学,还有助学金;在党团组织和同志们的帮助下,1953年在归侨学生中我第一个光荣地参加了共青团,成为学校优秀学生会干部,1958年被保送上大学读书,党的关怀,人民的信任,我感激万分,在我成长过程中,深深体会到,过去我们华侨在海外饱受远离祖国母亲的内心之痛和寄人篱下的生活之苦,我们归侨和华侨的命运是永远和祖国连在一起的,海外同胞的利益地位总是与祖国的兴衰是密切相关的,只有生活在祖国母亲的怀抱里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爱我的祖国,因为它住着所有我爱和爱我的人。
1985年我和爱人一起高高兴兴地调来江苏省海安县人民医院,(爱人王明华,海安胡集人,1962年南通卫校毕业后支边到广西凭祥市人民医院工作)。月是故乡明,爱人的家乡就是我第二个故乡,我深爱着它。受到了各级领导的接见和热情的款待,政治上无微不致的关怀,生活上问寒问暖,及时为我们排难解忧,工作安排,让我力所能及,尽其所能,切身感受到党和祖国给我家带来了温暖,而自已并未给党和人民做出多大的贡献,而党和祖国却给我无比的信赖和恩荣,感到十分自愧,我先后被选为南通市第十届人大代表和海安县第七、八届政协委员,海安县第三、四届侨联副主席,1990年晋升为内科副主任医师,这荣誉的获得是同志们对我的鼓励,组织对我的信任,它将激励我尽最大努力继续为党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我立即投书海外亲人、朋友,向他们介绍祖国的大好形势和自已的近况,亲人们得知消息后,个个既激动又放心,为我感到欣慰,书信勉励我努力工作来报答祖国的关怀和照顾。祖国啊!母亲,我是您的儿子,我永远爱您!永远跟党走!
现我已光荣退休,安度晚年,但我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的拳拳之心永不会变,在各级党、政府领导下,利用我的特殊身份和各种关系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引资引智牵线搭桥,发挥我们归侨这个独特“桥梁作用”,采取灵活的方式,利用各种机会、各种场合向海外亲朋好友宣传祖国改革开放政策,特别是我市近几年发展情况以及招商引资引智的政策、优惠措施和现有可投资项目,以自身的思念同胞骨肉的感情来激发他们思乡思亲和怀念祖国的感情,邀请他们回来探亲、旅游,在国内投资或合资兴办各种企事业,为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祖国全面小康、全面腾飞而合力奋斗。我们伟大的祖国明天一定更美好!祝愿祖国母亲永远繁荣富强,祝愿祖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
作者系我院退休职工、归侨 朱光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