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千家患者 情满百姓人家
——为全院护理队伍歌一曲
在县人民医院有一支特别能战斗的优秀团队,她们都有一个共识:只要戴上一顶轻盈的燕尾帽,穿上一拢圣洁的工作服,就不再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不再是娇妻,不再是母亲,而是每一位患者的朋友,是每一位病人的亲人,是生命的守护者。她们都牢牢记住近代护理专业的鼻祖——南丁格尔的誓约:“余谨于上帝及公众前宣誓,愿吾一生纯洁忠诚服务……予将以忠诚勉助医生行事,并专心致志以注意授予护理者之幸福。”她们每天都用灵巧的双手抚慰着无数患者因病致伤的心灵,用诚挚的言行展示着对生命无限的关爱,用辛勤的汗水弘扬南丁格尔的精神,用平凡书写着别样人生。可以说在县人民医院,护士与病人之间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着可歌可赞的感人故事。
群雁高飞头雁领
战争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帅的正确指挥,医院的优质护理同样取决于护理部高瞻远瞩的决策。全院330余人的护理团队之所以训练有素,是因为护理部主任王志农精勤不倦,管理有方。汪生梅、蔡义红两位副主任与之心心相印,通力合作,共谋大计,凝心聚力,创新管理。
她把一腔真情献给护理事业,是名副其实的“工作狂”。她抓管理全力以赴,环环紧扣。她尽心竭力实践管理创新,在各病区大力实施了整体护理,把护理工作由功能制转变为责任制,将“安全、服务、质量”的主导思想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之中。由于护理模式的改变,护理工作已从过去“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从过去以执行医嘱和技术操作为目标,转变成以解决病人身心健康为目标,将过去孤立的“走马灯”式的护理,转变成对病人整体连续的护理。2008年春天,《护士条例》颁布实施了,她敏锐地意识到这是护理工作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亲自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学习,并依法贯彻到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细节。由于学习深透,贯彻得力,护理部的《护士条例》知识竞赛成绩优异,护理部选派3名护士参加市竞赛获集体三等奖。
她把爱心献给患者,患者的安危是她心中的第一牵挂。不管白天黑夜还是寒冬炎夏,总是有难必救。今年5月6日晚11时,县城某饮食店发生集体亚硝酸盐中毒事件,先后有33名患者送至急救中心。她闻讯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调集相关护士长和护理骨干火速增援。随时洗胃、补液、血透等一系列抢救措施有条不紊地进行,使所有患者全部得到及时处置,转危为安。她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县委领导和卫生局的赞赏。前年,发生了“5·31”交通事故,她闻讯即飞奔医院,立即带领护士争分夺秒投入紧张的抢救、分流、检查、分区治疗,她以果断的指挥、出色的管理、娴熟的技术为抢救赢得了时间,降低了危险。她对病人有求必应。一天深夜,急诊科一位新生儿患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处于严重的休克状态,值班护士静脉针打不进去,她闻讯后立即赶到,为患儿建立了两路静脉通道,顺利地输了血,使之转危为安。如此事例举不胜举。“多一份爱心,病人就早一天康复。”她用这句朴实的话语诠释了倾情奉献的内涵,她如是说也是如此做的,在临床第一线工作时,无微不至地关怀体贴病人,多次查看病人翻身拍背是否到位、基础护理落实如何。病人家属以钱物感谢她,她一概婉言谢绝。总之,人民医院的护理工作如此先进,王主任功不可没。
护患和谐倾真情
全院23个护理组,20多位护士长无不率先垂范,超越自我。她们都是护理团队中的精英,无私奉献的事迹更是不胜枚举。护士长崔荣霞,便是其中的典范。
“像红烛那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细心、爱心、责任心护理好每一位病人,永葆白衣天使的圣洁。”这是第十一病区神经内科护理组的铮铮誓言。她们用柔弱的双肩负重前行,从点滴细微入手,提供优质服务,让住院患者如沐春风。
护士长崔荣霞深谙护理质量是护理工作永恒的主题,更是护理工作的核心。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要求护理工作与时俱进。她率先迈上护理创新之路,大力实施整体护理模式,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实现护理流程再造,打造了新的护理平台,成为整体护理的示范病区,整个护理严格按照护理规范进行,护患关系更加和谐,她所管理的神经内科病区护理组不愧为全县唯一的省级“巾帼示范岗”。患者一进病区就能感受到环境温馨、服务温馨。责任护士实行热心接、细心问、耐心讲、精心做、主动帮的全程服务。一旦患者需要帮助,护士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工作节奏十分明快。
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护理任务,崔护士长及其姐妹不知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不知放弃了多少节假日,也不知多少人连春节、中秋节都不能与家人团聚。前年中秋傍晚,大家脱下工作服正准备下班,突然一位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再次大出血,大家立即投入紧张的抢救工作,输氧、吸痰、使用脱水剂和呼吸兴奋剂、上呼吸机……经一个多小时的全力抢救,病人终于脱离危险,其时已是万家灯火。患者出院后送来锦旗致谢,至今仍经常来电致谢。
该病区的护士们总是用心与患者沟通,把枯燥无味的护理工作化作潺潺细流滋润患者的心田。在工作中,坚持人性化的护理是她们一个重要特点,从来不满足于单纯完成护理操作过程。在护理操作前,总是先与患者沟通,告诉病人进行什么操作,如何配合。在操作过程中,总是嘘寒问暖,使病人在很放松的情况下,愉快地接受护理操作。人性化的护理工作使病人备感温馨,深受称赞。去年,一位有机磷农药中毒者,女性,黑龙江人。入院后情绪低落,整天愁眉苦脸,沉默寡言,左手腕有两处3×3cm的伤痕,尚未痊愈。原来该女因家庭情感纠纷曾两度割腕自杀,因而,思想消极悲观。崔护士长及其姐妹三番五次地予以心理疏导,还教导其五岁的女儿安慰她,使之心情逐渐开朗,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她出院时,一再动情地说:“是你们让我看到了生活的阳光。”这又是一曲护患和谐的乐章。
崔护士长推行健康教育也别具一格,她采取小组式分工负责的排班方法,即每名患者都始终有护士负责健康教育,使患者获得全面的健康知识,健康教育覆盖率达100%。众所周知,神经内科病人病情重,变化快,护理繁琐。责任护士每天都严格执行各项治疗,认真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和抢救危重病人的临床护理,严防并发症。一位住院长达三个月的脑出血病人痊愈后赠送了锦旗,上书“一百多个日日夜夜,让我真实感受到护士的伟大。”统计资料证明,每月病人满意率都高达98%以上。
她以极强的责任心履行职守,加上女性特有的细腻,护理工作中每个微小的环节,都在她的考虑范围内,决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差错。
聚集点滴细微,医护情深,关系和谐,亮点闪烁:尊重病人、心灵沟通、微笑服务、促膝谈心、人事关怀、健康教育、致电回访、护理义诊、春蕾行动、资助贫困病人……这里没有热烈的掌声,没有敬献的鲜花,但她和姐妹们甘于奉献,乐于奉献,谱写了许多护患和谐的乐章。
无私奉献铸丰碑
这是一个谁也不愿踏入的世界,这是一块时刻与死神激烈拼搏的最前沿阵地,这是一处抢救危重患者的特殊战场,这是一个风险大,责任重,工作多的特殊科室。
她来了,穿着洁白的工作服,带着热情的微笑,踌躇满志地走进了ICU这个需要特殊救助的世界。她用满腔的热情和过硬的护理技术,为一个个需要救助的重度患者缓解病痛;她用关爱的肺腑真言,排解着病员及其家属心中的焦躁。
2006年夜10点多,一危重病人是位孤寡老人,没有亲人前来关顾。ICU的李德凤及其姐妹像亲人一样对她格外守护,其生活护理和专科护理一点不含糊,护士长亲自为她清除身上的血污及难闻的呕吐物,还定时为之翻身,此病人身躯肥胖,体重达100多公斤。每一次移动体位,更换床单,护士们都累得汗流浃背,但无怨无悔。
今年,一位横遇车祸的“三无”病人脑部重伤,精神失控,不能言语,大小便失禁,满身血污,呕吐物酸臭刺鼻,人们纷纷掩鼻避让,而ICU的护士不怕脏,不怕累,迎难而上,毫不犹豫的为之反复清洗,细心料理。贾祥革、吕厚云等白衣天使都这样救护过,都为年轻护士树起了榜样。
张某,2008年2月,因车祸导致脑外伤,肝、脾破裂,小肠外露,多发性骨折,生命垂危。单引流管就有十余根,转至IUC病房,全程护理近两月。护士们每天不厌其烦,为之护理导尿管、翻身拍背,吸痰冲洗引流管等各项基础护理工作,帮助他顺利渡过休克关、感染关、出血关、肾衰关,身体逐步好转,最后出院时感动得热泪盈眶。
ICU中危重病人不治而亡的事在所难免,死者家属致谢之事也屡见不鲜,也许局外事难以理解,这是护士们的尽心尽力让他们深受感动。一位多脏器功能衰竭后的老人去世后,其子女料理完后事再次来到重症监护病房,向护士长及其同事致谢。原来,患者在ICU期间,护士配合医生不分昼夜抢救护理,明知救治无望也毫不放弃,病人家属看在眼里,铭记在心,是良知促使他们深表谢意。
各科室各病区都能克服人员紧、工作量大的实际困难,团结协作,乐于奉献,无怨无悔。此类感人事例层出不穷。
在2001年11月2日的深夜,风狂雨急。重大交通事故发生后,几十名护士冒雨赶到医院,有身怀六甲的,有新婚燕尔的,有生病未痊愈的,无不全力以赴,伤员全部得到及时处置,护士们为伤员送来热饭热菜,送来了生活用品,使其安心养伤。
今年5月份,县城某饮食店发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急诊科护士长贾祥革和许多护理骨干深夜赶来,齐心协力,全力救护,历经5个小时,完成了所有患者的紧急处置任务。
今年6月8日之夜,8病区一下子陡增8名重度病人住院,其中需手术3人,缪小燕闻讯后立即赶来,与在岗的丁艳红等共同配合,及时一一救护。处置完毕时,已是凌晨4时,这才各自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
也是这个病区的杨海玲在护理一位重伤患者时,其人大便失禁,腹部渗液腥臭,她为之托起臀部,一一擦净,更换了污秽的床单,患者无限感激。
绚丽背后是艰辛
俗话说:“有病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是指护理工作不可或缺,对病人的治疗和康复起关键作用。护士们仪表靓丽,但工作之艰辛是局外人难以完全理解的,可以说绚丽背后充满艰辛。
护理不仅是技术活,还是强体力劳动。进ICU的都是危重病人,要么是刚做完大手术的,要么是车祸重伤的,要么是多脏器衰竭的。在这里住院病人必须进行全程陪护,24小时不离病床前,严密监测病人生命体征,记录病情,输液、接氧、吸痰等;有的患者深度昏迷,不能动弹,大小便长期失禁,有时一天要换十多次床单,有时边擦洗,病人边排泄,简直无从下手,即使其子女也难以清洗和处置;还要不断准备抢救器材,冲洗引流管和进行其他特殊治疗。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护士干繁重的体力活并不罕见,比如有的病人必须1-2小时翻身一次,如果身躯高大肥胖,体重总在200斤左右,即使4个护士一起用力翻,一个班8小时干下来,往往累得腰酸背痛,汗流浃背。有的护士家住四、五层楼,回家上楼爬不动,甚至呼唤老公下楼背。
不少青春靓丽的护士,最不愿意别人看她的双手,这是因为在护理工作中,反复洗手、戴手套、脱手套、洗手……这样机械的动作,不论是寒冬酷暑,每天都要重复几十遍,再好的皮肤也受不了化学消毒水的长期刺激,所以不少护士娇嫩的手,不是干裂,就是粗糊,甚至磨出厚厚的一层老茧。
护士要上大小夜班,正常人体生物钟被打乱,影响内分泌和皮肤。因此,不少护士面容灰暗或是憔悴,失去青春的亮丽。
最使护士心痛的是备受委屈。二病区护士叙述了这样一件事:2003年金秋,病区来了一名绒癌病人,长期化疗后口腔溃疡,头发脱光,营养不良,身心疲惫。医生为之精心诊治,护士用理疗和外敷为她保护静脉。然而患者消极悲观,十分绝望,拒绝合作,一次竟将端来的治疗盘打翻,还高声斥责。同事们不禁满腹委屈,但责任感让她们毫不计较。
护士也有七情六欲,但有时男朋友也不能理解。某科室一护士正值豆蔻年华,靓丽青春,众多帅小伙寄情追求。有一次,一个帅男孩捧着鲜花追到其科室门口,正好看到她在忙着吸痰、插尿管,抢救一位重病人,患者的呕吐物溅得她满身污渍斑斑,那男孩惊愕了片刻后,就一去不复返了。
一路汗水一路歌
县人民医院的护理团队弘扬南丁格尔精神,一切以病人为中心,转变服务理念,转变护理模式,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成绩蜚然,屡获殊荣。神经内科、急诊科护理组为省级巾帼示范岗,六、十、十一3个病区的护理组为市青年文明号,手术室等7个护理组为县青年文明号。王志农主任为市劳动模范,崔荣霞获市五·一劳动奖章,汪生梅连任三届县人才常委,贾祥革为市“结对帮扶先进个人”,张云等3人评为县优秀护士,张维娜评为县青年岗位能手,李德凤选省妇代会代表,毛世方评为“海安县知识型职工标兵”……
这太多的荣誉,让我眼前不时闪过护士们那一张张可敬可爱的脸庞,闪过那一个个汗流浃背的身影,是她们用关爱滋润了患者枯竭的心灵,是她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患者垂危的生命,是她们用大爱赢得了无数患者的重生,是她们用火红的青春竖立了“南丁格尔”丰碑。在我的心目中,她们婀娜的身躯不再娇小,她们稚嫩的双肩不再柔弱,她们纤细的手不再无力。因为她们肩负着呵护生命的重任,她们托着对新生命的向往,她们时刻与死神拼搏,她们与驰骋在疆场上的勇士一样,永远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展望2009年,全院护理工作将呈跨越发展。护理部继续深化整体护理模式,大力推进空姐式的礼仪服务,继续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把病人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病人的需要作为第一需要,把病人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病人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加强主动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在进一步规范护理操作的基础上,提高护患沟通技能,从而促使护理质量提高,确保护理工作安全、有效。护理工作的春天将更加绚丽多彩!正是:满园春色关不住,风景如画引人醉。
(钱梅军、唐秀涛)
医疗服务品牌奏出和谐音
——海安县人民医院创建“医患连心园”纪实报道
1月15日下午,来自白甸农村的一位李大爷到海安县人民医院内科诊治,当医生要其住院治疗时,李大爷的亲属感到为难了,从乡下到医院,80多岁的老人因行动不便已感困难,现在要入院登楼颇感为难。医生一个电话打到“医患连心园”,一会儿功夫,“连心园”的工作人员推着轮椅车来到患者身旁。患者亲属担心要很多的钱,连问两遍收不收费?当得知是免费服务时,患者亲属仍然不放心,以为是骗他的,直到将老大爷送到病房大楼,确实未提钱的事情,亲属们才相信“连心园”的服务是免费的。亲属们感叹地说:“我们跑了多家医院,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服务,人民医院的“连心园”方便了我们啊!”
这是一幕真实的故事,绝不是笔者胡编乱造而来,像这样的免费服务,在县人民医院“连心园”里每天都要发生几十例,真实性不用置疑。
前一段时间,党和政府及公共传媒对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进行聚焦,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看病难”中,其中也包括患者及亲属们感到病人“照应难”现象。没有经历过家中有“重病号”住院经历的人,可能没有这方面的体会。真正服侍过病人,照应过病人的人,对此则是百感交集。
家中一旦有人生了病,从入院治疗的那天起,要做的事多着那,送尿样、血液之类的标本化验,送病人去做B超、CT、磁共振等检查,诸如此类之事,住院期间需要多次,如果患者家中有身强力壮的亲属,跑上跑下跑个几趟还可以,但对既没有文化、又没有体力的“照应者”,这个“难”字就显得很突出。几趟跑下来,不累才怪呢。如果遇上生病的人不能行走,这个矛盾就会更加突出,借轮椅,借担架,找人帮忙抬呀,送的,找谁干?特别是一些家庭困难的,每进一次院,心理就蒙上一次“难”的阴影。有的患者亲属,跑累了,跑够了,发牢骚的有,指责医院服务不到位的有,有的甚至为“跑东跑西”的事在医院里吵了起来,亲属之间为此而产生不愉快,不和谐之事时有发生。
海安县人民医院的领导们来自一线岗位,对“照应难”现象也曾耳闻目睹,也想创新改变这种现象,但限于多种因素,一直未能找到一个合适的载体,让老百姓的“不方便”能得到解决。
机会终于来了。该院16层病房大楼建成后,优化医院“软环境”再次列入院领导的议事日程。创建“和谐医院”和“人民满意平安医院”,成为该院“一班人”的共识,周广鑑院长召集相关部门人员共同研究决定,在原来医院“病员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创建“医患连心园”,把为民服务的质量再上一个台阶。
推行贴近实体的人性化服务,要有具体的实施方案。该院专门成立了“医患连心园”工作领导组,在岗位设定上,列出20多人的名单,这些人员分布在急诊服务中心,门诊服务中心,病房服务中心,每年增加支出30多万元。
有关“医患连心园”的服务范围,该院更是一切从病人角度作想,把“方便”两字体现在每一个服务细节上,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做文章。该院把散落在各个角落的服务进行“打包”处理,变过去的“患者跑”,改为现在的“院方跑”,减轻患者及亲属“跑东又跑西”的麻烦。他们变患者的“多次办”,改为现在的“一次办”,指派专门人员来打理这些事情,让患者在近距离、短时间内能办好要办的事,解决好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一站式”服务的基础上,该院做到了5个延伸,即:服务范围的延伸、从过去的“动嘴”变为现在的动嘴又动腿;服务时间的延伸、实行24小时的服务;服务人员的延伸、四个服务中心人员遍布;服务行为规范的延伸、一律实行免费;服务定点的延伸,每个病区都设点受理服务事项。5个延伸,使“医患连心园”的工作受到城乡百姓的欢迎和好评。
突发事件忙到半夜。2008年5月6日晚18时左右,“连心园”工作人员刚下班就接到紧急通知:几个食物中毒的人员,马上到医院就诊,需要护送的车辆和人员。时间就是生命。接到任务的几分钟,“连心园”在岗人员在没吃晚饭的情况下,也接到电话通知,无条件地在最短时间内都来到岗位,细心、耐心地护送或引领病人及时就诊,不辞辛苦,饿着肚子,一直干到晚上12点左右,直至把病员都安顿好后才回家。
深夜服务随叫随到。2008年11月5日晚上,120救护车接回来一个急诊病人,医生检查后嘱立即送重症病房进行抢救。抢救过程中,连心园的服务人员一路跟踪服务,小跑步送血检、拿单子、送单子、协助拿药、送药、随叫随到,从晚上21:50分开始,一直干到23:40分,直到病人抢救脱离危险,才回到服务中心,准备接受下一个任务。
护送病员不言苦果,2008年11月6日上午7:30分刚上班,连心园中心接到8病区护士打来的电话,821床的脑外伤病人殷女士需要做高压氧,因受脑外伤影响,病人不能自己行动,上下床都需小心搬动。为了安全地把病人送到高压氧,服务人员曹宝生问清病人病情,了解注意事项,根据自己平时护送的经验,认真、耐心地把病人从病床安全送到高压氧仓里面。并告诉患者亲属:“你放心,我已知道病人出仓时间了,到时我会来带她回病房。”一句真诚的话语,让病员家属感激不已。
“医患连心园”的工作人员,从一件件“小事”做起,获得了广大患者及亲属们一次又一次的称赞。据了解,这种免费的服务模式,在苏中地区县级医院中尚属首家,南通市纪委“纠风办”和市卫生局的领导,对海安县人民医院“医患连心园”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