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科:小科室成市品牌
海安县人民医院在创建基本现代化医院的过程中,结合实际,提出了打造“名院、名科、名医”的“三名”战略,得到了全院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回应。该院是一家综合医院,经过几十年的拼搏,已经有了市级重点专科6个;市级重点建设专科2个;县级重点专科及建设专科14个,各个科室在学科带头人的率领下,把创建“三名”战略当成立身之本的大事来做,不仅是为挂“牌子”,更是在专科特色上下功夫。为了能把这些重点专科的成就向社会展示,更好地造福父老乡亲,本刊将陆续推介各科及名医的特点、特色,让广大读者更加了解专家们的风采。
中青年专家 挑起大梁争创一流
在人们的心目中,耳鼻咽喉科是个“小科室”。为什么会这么理解呢?不少人误解为,耳朵、鼻子、喉咙在人体中是小器官,比不上心脏、腹腔、大脑等器官的重要,特别是科学知识未普及的年代,许多人患了耳鼻咽喉的疾病,都是采取拖着不积极求医问药,直到病情严重才会找医求药。不少人忽视了耳鼻咽喉“孔小洞深”这个“大学问”,治不好同样会出大问题。
说来也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个人口近百万的海安县,专治耳鼻喉疾病的医生屈指可数,谈不上配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医疗专家,也谈不上有什么先进的医疗设备,病情严重的患者只能到外地大医院去诊治。
海安县人民医院的情况又是如何呢?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该院五官科设在外科门诊,由于设备简陋、器械缺少,仅处理一般的耳鼻喉疾病,如扁桃体、鼻息肉、上颌窦炎等小疾病,后渐渐开展了气管切开术、乳突根治术、食道镜取异物等手术。
“文革”十年,该科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直到七十年代末,该科在蒋德澄、殷家骅主任的率领下,事业有了较快的开展,购置单人和双人双目手术显微镜,为开展耳部显微外科手术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后陆续开展鼓室成形术、鼓膜修补术、上颌骨切除术、筛窦切除术、鼻中隔穿孔修补术、鼻侧切开鼻腔肿瘤切除术、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硬脑膜破损修补术等。
进入上个世纪八十年后,该科不断新添青年专业技术力量,钟志生、顾平、汪旭、陆良钧、周书芳等几位专业人员崭露头角,同时添置了许多新设备,购置了鼻窦内窥镜、进口电测听仪等。该科同步开展了微波治疗过敏性鼻炎、支撑喉镜喉显微手术、乳突改良根治及脑脓肿穿刺引流术、功能性喉切除术等手术。
1998年,钟志生被评定为“海安县第二批专业技术(耳鼻喉科)带头人”,挑起该科创品牌的重任。全科医护人员齐心协力开展了功能性内窥镜手术,受到全市同行的关注。1999年,钟志生、蒋德澄等7人开展的“鼻内窥镜治疗鼻窦炎效果观察及组织学研究”成果,被评为“南通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后,钟志生又与专科同志一起,开展科研课题三项,分别获得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进入新世纪,该科的一批中坚骨干力量开始发挥出“主力军”作用。拓展功能性内窥镜治疗范围,相继开展了“鼻内窥镜下治疗鼻出血、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真菌性鼻窦炎治疗、耳后经路乳突根治术及甲腔成形术”。钟志生主持开展的“内窥镜术筛窦粘膜的不同处理对临床恢复影响的研究”项目,获“南通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鼻内窥镜术获江苏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南通市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新技术研讨会在海安召开,100多名代表与会,该科以内窥镜术为主题,钟志生作了手术演示,会议对功能性内窥镜在南通地区的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各方反应良好。
2003年,该科被评定为“南通市首批重点专科”,成为全市县级医院第一家耳鼻喉重点专科,从而展开了新的辉煌一页。目前,该科有专科医生8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1人。全体医师均有本科以上学历。该科学科带头人钟志生主任医师,兼任南通大学副教授,在全市享有一定的知名度,目前是南通市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耳鼻喉科学分会委员。他虽为人民医院副院长,仍坚持周六专家门诊,参与科内的会诊、危重病人的抢救或手术。
该科目前编制床位30张,年收治病人在1000人以上,治愈好转率在95%以上,每年手术人次在700台左右,抢救成功率在95%以上。该科目前拥有百级、千级手术室、进口和国产鼻窦内窥镜各一套、进口鼻咽喉镜及摄像系统、美国产电测听仪及声阻抗仪、医用手术电钻、韩国产综合治疗台、德国产手术显微镜。这些先进设备,可以满足临床医疗需要。
中坚力量 积极推广新技术
该科青年专家钟志生对引进新项目、开展新技术十分重视,他们深知,创建市级重点专科,没有一批有技术的专业人员是不能得到社会认可的。他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选送青年医师们到一些知名度较高的耳鼻喉专科医院去进修深造。这些进修医师回来后,在临床一线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青年医师展才华,率先开展“半喉”术。1999年春天,青萍乡的一位农村60多岁老爹来该科进行诊治,老爹的症状是声音嘶哑,不清楚是何原因。汪旭医师接诊后,高度怀疑其为喉癌。后经病理化验,这位老爹还真是患上喉癌,如不及时手术,癌症一旦扩散,将会危及生命。
对这么一位喉癌患者的手术怎么做,当时科里的医师们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按传统方法做,实行全喉切除,这样可以全面清除喉部两侧的癌细胞,以防扩散;而刚从南京进修回来的汪旭医师认为,这位老爹只是喉部一侧患有喉癌症状,可以只切除有症状的一侧,保住另一侧,不仅让患者喉咙里仍然可以发出声音,而且颈部也可避免出现一个“洞穴”。
当时科室蒋德澄老主任对新技术引进也很重视。在他的支持下,由汪医师对老爹进行主刀,手术取得圆满成功。老爹的孙子也是医生,对此非常感动。他说,想不到在我们海安就把老爹的喉癌治好了。前不久,这位老爹来该科复查,身体各方面状况好好的,没有出现癌细胞转移现象。
鼻孔打“窗孔”,手术获成功。今年春天,海安的王先生因经常出现痰里有血丝,且有头痛、头晕等症状,来该科进行诊治。经CT检查,发现王先生患双侧上颌窦霉菌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按照过去常规,这种手术是在口腔内切口凿骨头,清除霉菌团块。钟志生、汪旭两位医师会诊后,决定采用内窥镜方法来治疗。这样做的最大优点就是微创,副作用小。手术过程中发现,王先生的霉菌团块位于上颌窦腔内侧,手术难清除。发现这一新情况,他们决定改由下鼻道打一“小孔”,从而顺利将病变组织进行了清除,这就是该科最近新开展的“特殊类型上颌窦良性病变微创手术治疗新技术”取得成功的典型一例。王先生经过治疗后,头也不疼了,痰中也没有血丝了,健康地活跃在自己的岗位上。
引进新技术,病人少痛苦。94年以前,患者一旦患上声带息肉疾病,手术时,都是采用“局麻”进行。由于患者有知觉感到痛苦,往往会给病人心理上带来压力,影响康复。
顾平医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进修时,看到这里对此类患者进行的是“全麻”手术,效果相当不错。进修回来后,他力主推广这种新技术。
机械厂的一名干部,因患声带息肉,来该科准备进行手术治疗。当患者嘴里套上“撑架”实施局部麻醉时,挥手阻止手术进行,称自己难受吃不消。以后进行“全麻”手术时,手术顺利开展。手术后,恢复得相当好。他逢人便说,这种新技术的开展,让病人少受了痛苦。
购进新设备 服务众乡亲
鼻腔、鼻窦素有“孔小洞深”的特点,加大了耳鼻咽喉科医师观察病变的难度。鼻窦内窥镜的应用恰好弥补了这一空白,通过小范围的、局限性直视下手术解决广泛的鼻窦病变,把传统的根治性手术或破坏性手术进步为功能性手术,故被称之为鼻窦外科革命性的进步。
该科1994年10月始引进鼻窦内窥镜技术,最初仅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经过10多年的发展,手术范围不断扩大,手术设备亦由当初的国产更新为全套美国产的史塞克鼻窦内窥镜,配有电视监视系统、Hummer电动切吸器,使手术创伤进一步减小,疗效不断提高。到目前,共开展此手术5000余例,疗效近90%,周边地区不少病人慕名而来。该科围绕鼻内窥镜开展的两项科研成果,已获1999年和2003年度南通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为了掌握理论和技巧,提高治疗效果,2001年钟志生专程到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附院去学习,后又先后三次邀请国内率先引进此项技术的顶级专家——广州中山医科大学的教授许庚来海安县人民医院指导手术,使该科的功能性内窥镜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解除了许多患者的痛苦,在江苏处于先进水平。
一天,海安某镇一名8岁男童来该科诊治,汪旭副主任医师问小孩亲属看什么病?亲属回答,自家小孩睡眠时打呼噜,很响,而且出现憋气等现象。汪旭医师让小孩到放射科去拍片子,片子上显示,该小孩腺样体肥大,如不进行手术,打呼噜、憋气会产生缺氧现象,会影响小孩的面部发育和智力发展。
腺样体是什么东西呢?是长在人体鼻腔后面与喉咙交界地方的一堆淋巴组织,正常状况下看不到,只有通过摄片或内窥镜,方可观察到其大小或异常。以前,对这种病例采取的治疗方法是腺样体切除术,但由于手术医生看不到腺样体的准确位置,只能凭临床经验进行摸着做,容易发生切除不彻底现象,甚至会产生损伤周围的正常组织。
汪旭医师吸取国内外先进技术,采用“经口腔鼻内窥镜下腺样体切除术”,并取得成功。这是该科在购进进口“鼻内窥镜”后开展的新技术。这种新技术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先进设备,显示屏完整地看到腺样体的每一个细节部位,准确无误地进行切除操作,达到完美的效果。几年来,该科已做此类手术百余例,患者们都很满意。
奇怪的发病症状,独特的治疗方法。人体的奥秘让人难以捉摸,这句话就应在了60多岁李老太身上。她只要头稍微一转,就会发生头晕现象,天地旋转,不能站立、恶心呕吐接踵而来,那个样子让家人非常揪心。亲属们送她到多家医院治疗,但未见疗效。没奈何,到该科来进行住院诊疗。
陆良钧副主任医师接诊后,对这位老太的病史进行了仔细的询问,对其他医院诊断的脑供血不足产生疑问,根据临床经验,他认为这位老太患的是“内耳耳石移位”带来的良性位置性眩晕症。耳石位于内耳里,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是一种微小的碳酸钙结晶,一旦移位,就会平衡失调,引起眩晕。
陆良钧医师吸取外地新技术,对其进行耳石复位治疗,并选准头位旋转的最佳时间、最佳角度,让内耳耳石回复到最佳位置。这种独特的治疗方法,还真让人耳目一新。“手法复位”治疗做了几次后,老太太再也没有出现头晕现象,以后也没有出现复发现象。亲属们逢人便说,陆医生神了!
2007年春天,一位农村五六十岁的农妇来该科门诊看病,她自称隔三岔五有眩晕现象,有时甚至天天发作,半边脸都会抽搐,视物旋转,非常难受,已在多家医院诊治,但效果不佳,常有发作。
陆良钧医师接诊后,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确诊此患者为“前庭阵发症”。这是一种少见的眩晕疾病,其发病原因至今医界不明,大多学者倾向于是颅内血管与前庭神经交叉压迫造成。陆主任对症下药,开出了价廉疗效好的“卡马西平”药片,嘱其按要求服药。一周后,此农妇奇迹般的头不晕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救死扶伤 挽救患者生命奏凯歌
2007年冬天,一名安徽来海安做茶叶生意的20多岁的小伙子,中午时刻出现喉咙疼,等到傍晚,各种症状继续加剧,10点多钟被120救护车送到该科进行治疗。
这个小伙子一到急诊科,便出现生命垂危的紧急情况,大汗淋漓、口唇青紫,呼吸极度困难。值班医生立即打电话请陆良钧副主任医师前来会诊。陆主任见到小伙子病危之态,诊断其为“急性会厌炎”,如不立即进行急诊手术,将会有生命危险。他立即组织其他医护人员进行手术,考虑到小伙子的会厌肿胀,无法进行口腔气管插管,采取了紧急切开环甲膜让其通气,再在环甲膜下方切开气管,终让小伙子转危为安。
2004年秋天,一名40多岁的男子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来该科进行手术治疗。当时,手术已经结束,而就在这时,患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的事情,血氧饱和度急骤下降,几乎下降到零,麻醉师重新插管又未能插进,患者随时有死亡的危险。
站在手术室门口的汪旭医师听到室内有人呼叫,立马赶到手术台前,手套都未来得及套,上前去一刀切开气管,将麻醉插管重新插入,一场意料不到的事故就此避免。事后同事们都说,汪医师你真胆大呀!其实人们不知道,汪旭平时的性格属于“温和派”,但每到关键时刻,他总是敢于“亮剑”,将自己的真本事亮出来。从医17年来,他抢救过的病人有几十个,没有发生过一次医疗事故。“艺高人胆大”这句话,在他身上充分体现。
1999年秋天的一个晚上,正在家中的顾平医师接到科里医生打来电话称:“一名小青年上气不接下气,你赶快来!”电话声里,顾主任听到打电话医生的声音在发抖,感到事态严重,立马赶到科里。此时躺在病床上的一名吴姓22岁的小伙子,脸色青紫,呼吸急促,情况确实严重。
容不得有半点时间上的耽误。艺高人胆大的顾主任,套上工作服后,立马拿起手术刀迅速为小青年切开气管,血溅了顾医师一身。顾医师迅速将气管导管插入其气管内。5分钟后,小青年脸色好转,呼吸平稳。
事后了解,这名外地在海安打工的小青年,上午出现喉咙疼疾病,吃了一片罗红霉素药片,但未能阻挡住急性喉炎的发作。晚上,家人将其直接送到耳鼻喉科病房时,病人已经是上气不接下气,随时会发生一口气上不来的危险。顾主任一刀定生死的抢救,可见“神刀”之功。
中耳炎反复发作难治愈,顾医师潜心研究找良策。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病人一旦患上此病,无论是手术治疗或者是保守治疗,但总因为其是顽疾,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让患者和医生都感到无可奈何。顾平医师在与患者接触的过程中,潜心研究中耳炎各种病例的不同症状反应,他想在这方面有所突破。经过摸索,他掌握了保守治疗中耳炎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疗法。
某商业的一名退休女职工,患中耳炎几十年,耳朵内经常有脓水并经常疼痛,看了多家医院,症状才有好转,几天后又发作起来。来到顾平医师处,请他帮忙治疗。顾主任在对其认真检查后,对症进行用药,并用其自己配置的药物,嘱其耐心使用。经过几个月的配合,这位女职工的中耳炎治愈了,且六七年都未复发。说起“奥妙”其实也简单,就是常用药、常清洗,保证耳朵内始终处于清洁状态。正是由于顾医师的细心,在他手上治愈的病例有数百之多,复发率很低。
很多人说,制度对人很重要,说的是环境。今天我将一篇很有启发、也很完美的文章介绍给大家,主人翁在逆境中的人生观很值得大家思考。
做好医生 享受医学之美
在得今年“首都大键康卫士”称号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树基教授在获奖感言里说“作为一名现代医生,可以成为一名学者,也可以成为一名科学家,但首先应该成为一名好医生。行医如做人,只有做好人,才能成为好医生。”这句话是他从医一生的感情,是对我们年轻医生的感悟,也是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完美诠释。
古罗马政治家和哲学家塞捏卡曾经说过:一个人可以是好医生、好统治者和好语法家,但没有美德就不可能是一个好人。好人的定义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是当我们要努力成为一个好人,一名好医生的时候,起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要有良心。良心是个人对自己应负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的一种认识,是个人辨别是非善恶的内在标准。良心会让人们去做善事、做好事,会使人富有同情心、怜悯心。去年,在抗震救灾时我的经历让我对“良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当时我们医疗队的任务是转运伤员,负责抬担架,在救护车上照看伤患。虽然没有机会和条件开展手术等救援活动,所做的就是平日护工工作,但并不觉得屈才。在灾难面前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再去人民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已经足够了,不论大小,都是对再去人民的帮助,这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要善良。善良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应该具备的品质,但在医生身上应该更突出、更强烈。医生应比任何行业的人更懂得人的情感、人的需要,更要有怜悯之心。平时工作中我们都会遇到患者太多,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这时候我们更要摆正自己“服务者”的位置,要体察患者的痛苦与无助,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因此无论多忙多累,我总会对患者微笑,患者经常对我说“刘大夫总是笑呵呵的,看到你的笑脸,病都快好了一半”。而对每一位死去的患者,我都会和护士一起作尸体处理,然后安慰家属。医生要从每个细节之中体现对种生命的理解与尊重,在此同时也能得到患者和他们家属的尊敬。
要懂互敬互重。“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是相互的,要想别人尊重悔,就必须先尊重别人。一位文学家说过“如果你和农夫交谈不变谦恭之态,和王侯散步不露献媚之颜,那么你的修养就如天地般博大,你就是个真正的男子汉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像张树基教授一样的医学大家医术精谨、威望很高,但他们在工作中对患者、对下级都非常谦恭和蔼。与此形成鲜明时比的是,有些年轻医生医术还不够好,却常常表现傲慢。作为社会人,我们不仅要尊重长辈、老师、患者,还要尊重同事,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拥有和谐的工作环境,才可能从工作中体会到乐趣。
有责任心。每一名医生都追求完美,充分的责任心是其前提。张树基教授己经80多岁高龄,还患有严重的风湿性节炎,举步维艰,但他却经常参加抢救。他不仅参加内科的危重症抢救,连神经科、外科、妇产科、传染科等其他科室的抢救也是随叫随到,一直坚持到现在。他身体力行诠释着“责任”二字,把医生的责任当成了习惯。
生命是人最基本的价值,我们对生命应该有一种敬畏感,不能轻言放弃,挽救患者的生命是医生最基本的责任。一次周末值班,我遇到一位机型梗阻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虽然手术及时,但术后患者还是因为严重的感染出现了中毒性休克,并很快发展成心衰、呼摔和DIC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生命垂危。经挤并不富裕的家属决定放弃抢救并已经签字,但是,我清楚的知道手术是成功的,患者有抢救成功的可能。于是我反复功说患者家属,直到他们同意继续抢救。最终患愚者转危为安,这一刻我是幸福的。
肝癌破裂大出血 白衣战士急施救
7月3日,来自老坝港的康某,因体内巨大肝癌破裂而导致大出血,生命垂危,经县人民医院李堡分院外科、麻醉科、手术室多科协作,抢救成功。
现年58岁的康某,患乙肝已有多年,7月2日晚,突然出现左肩及左上腹部剧烈疼痛,并曾晕倒两次,凌晨7点,被送到我院外科就诊。
患者刚入院时,面色苍白、表情淡漠,血压很低,做CT检查和腹部穿刺发现腹腔内有大量内出血,由于病情急剧又伴休克,不积极抢救将会迅速死亡。值班医生张志军一边为其输液抗休克治疗,一边联系外科副主任医师石书宏、许宏两业务院长前来会诊。当两位院长赶到后,果断作出抢救方案:剖腹探查,制止出血源泉,同时,检验科、麻醉科、手术室迅速开通绿色通道,携手抢救。
无影灯下,在大计量输血和输液抗休克治疗的同时,两位外科骨干迅速清除患者腹腹内积血约3500ml,然后小心探查各个腹腔脏器,终于找到出血点,患者的右肝后叶长着一个巨大的肝肿块,大小约11×8cm,正在不断的出血。患者的脾脏明显增大,这无疑给手术带来操作难度,一不小心就可能会引起脾脏破裂出血,同时低血压给麻醉也带来巨大风险。在麻醉科医生、手术室护士的密切配合下,我们的外科医生是那么沉着不惊,凭着精湛的医术、强烈的责任感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历时2个小时,手术成功。术中共输红细胞悬液1200ml,代血浆1500ml。
目前,患者生命体征正常,情况稳定,正在恢复中。
据了解,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肝癌破裂出血是原发性肝癌严重而致命的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3%-15%。由于其发病急,病死率高,占肝癌死亡原因的9%-10%;由于肝癌破裂出血的患者一般病情较重,肝功能较差,加上手术和麻醉的打击,急诊手术死亡率达40%.我院此次急诊手术抢救成功标志着我院医疗技术的又一大进步。 (王建康)
强化医院文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我院2009年上半年工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着力深化医院改革,以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整体素质,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打造“家门口的县人民医院”这个服务品牌,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提高“两个效益”为目的,强化医院文化建设,提高医疗质量,深化优质服务,确保医疗安全,改变医院就医环境,更新医疗设备,创建和谐医院为重点,狠抓了深入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手足口病救治、甲型H1N1流感防治和医院规范化管理等项工作,医院感染管理,儿科、产房、ICU、手术室、供应室等重点科室的监测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我院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安全活动,加强了对医护人员的“三基三严”训练和专业技能培训,加强了医患沟通,把医疗安全、医疗质量做为重要内容来进行安排部署,上半年全院业务运转基本正常,医院上半年未发生重大医疗事故和生产事故,形势稳定,平稳发展。设立了专门发热门诊。在门诊大厅安装了电子显示屏,急救中心设立预检分诊点,指定专人负责预检分诊工作,设置了单独的隔离观察室,随时准备隔离观察病人。
建设病房大楼是我院当前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医院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及基建办公室,积极筹办相关事宜,派员多次外出联系有关工作,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并向总院及有关局领导多次进行了汇报,对项目相关工作做了充分准备。准备2009年10月动工,2010年竣工并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