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我院基本完成第四轮主诊医师竞聘工作。
4月12日,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原主任尹友宽教授来院讲学。
4月12日,卫生局成立考察小组来我院对吉华亮、吕书军、刘晓峰三位同志进行后备干部考察。
4月 20日,我院周广鑑院长参加南通市卫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我院荣获“南通市卫生行业作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4月26日,新疆伊宁市人民医院宋加平科长等一行八人来我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交流学习。
海安县人民医院推行“三名”战略见成效
呼吸内科:创建品牌争一流
后起之秀 勇挑大梁全市争先
俗话说:“人是一口气”。由此可见,呼吸畅通直接关系人们的身体健康。呼吸系统,包括鼻、咽、气管、肺四个部位,任何一个器官出了毛病,都会给呼吸带来影响,甚至危及生命。呼吸系统疾病,是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统计,城市中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率,居总死亡率的第三位,在农村中更是高居第一位。对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任何人都不能轻视。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的海安县人民医院,由于条件所限,未设呼吸内科,呼吸系统的疾病,由普通内科进行兼治。1958年,开展人工气胸、气腹治疗肺结核,用肺泡灌注术治疗肺脓疡。到了“文革”前夕,南京、无锡、苏州、南通等上级医院,派专家和骨干来海安支持工作,在他们的带动下,呼吸疾病的诊治水平有了提高。
“文革”十年,该院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停滞不前。直到1980年,该院普内科开展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气胸、膈肌起搏治疗慢阻肺、周围型肺癌在X光透视下活检,粘连剂胸腔内注射治疗恶性胸水管诊疗等技术。专业医疗骨干缺乏,制约了呼吸内科业务的开展。
1984年,钱桂芬医师从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进修呼吸专科回院,随后,“呼吸内科专科组”成立,业务得到扩大,有了住院病房,主要收治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渗出性胸膜炎、气胸、肺癌和肺间质性疾病以及其他少见的疑难疾病。
从八十年代末期起,随着周维华、田路稳等青年医师的加盟,该科的技术力量得到加强。为把呼吸内科做大做强,院领导十分重视该科的发展,不断增添新设备。九十年代,该科购进法国产血气分析仪,肺功能测定仪、纤维支气管镜、美国纽邦呼吸机和雷鸟-300型呼吸机。新设备的购进,使业务进一步拓展。该科陆续开展肺功能检测、肺功能化疗、纤维支管镜检查、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等。
医院领导十分重视人才培养,让该科的钱桂芬、周维华、田路德等医疗骨干参加全国及省市的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的学习班,让他们到上海等地专科大医院去进修,学习新技术,学成回来后,开展新项目。
经过20年的拼搏,海安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已是今非昔比。近几年来,该科在学科带头人周维华主任的带领下,团结奋斗,攻克新技术,开展新项目,各项工作均上了新台阶。该科目前拥有一支技术精良的医疗护理队伍,现有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2名、其中2名研究生。该科拥有主管护师3名、护师15名;现有编制床位48张,实际使用床位60张,年收治病人2000余名。
该科的医疗设备先进,拥有美国进口鸟牌呼吸机6台、无创呼吸机3台;日本产纤维支气管镜1台,美国科时迈肺功能仪1台;血气分析仪1台;电解质检查仪及生化分析仪1台;多钟雾化治疗及氧疗设备。
该科的业务范围覆盖全县及周边县市,经过全科人员的努力和积累,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水平显著提高。治疗手段,从最初单纯药物转为介入药物和仪器并举应用,已能开展三等甲级医院所要求的各项治疗项目,对常见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该科的专业特色明显,能开展对慢性阻塞性疾病及支气管哮喘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对肺部感染性疾病,肺栓塞、肺间质性疾病、胸膜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均有独到之处,治愈率颇高;对肺癌的早期诊断和规范化联合治疗方案的制定,已形成特色;对急慢性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治疗,大喀血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无创通气的临床应用,纤维支气管镜的检查和治疗,均走出一条符合海安实情的特色。良好的设备加精湛的医术,使海安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成为全市县级医院中的一流品牌专科。该科的成长发展,造福了家乡的父老百姓,让人们倍感现代化医疗的进步。
学科带头人的风采
毕业于徐州医学院临床系的周维华主任,1987年来到海安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工作。好学上进的他在呼吸疾病领域里不断探索实践,在学术上也有所突破,带领全科医护人员服务父老乡亲,成为全市知名的呼吸内科专家,学科带头人、市政协委员。
专家带动了科室的发展。经过20年的拼搏,该科的医疗工作得到创新。周维华主任在全市率先开展经鼻气管插管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抢救呼吸衰竭病人,其抢救成功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过去,对呼吸衰竭的危重病人,采取的抢救措施常是切开气管插管,病人痛苦,切口难愈合,治疗效果也不明显,病人死亡率较高。通过探索,周主任在收治呼吸衰竭病人时,坚持从鼻孔中插管输氧。辅以机械支持干预治疗,同时,科学使用抗生素,把绝大多数呼吸衰竭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2009年夏天,大公镇40多岁的一推销员周某,在出差途中,因患糖尿病,肺部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在湖北省武汉大学附属中南医院进行住院治疗,曾多次出现呼吸心脏骤停,抢救十多天,花去医疗费用14万,最后病情未见好转,遂放弃治疗回海安。
眼见一条鲜活生命将要凋谢,患者及亲人均有心不安的感觉。其家人慕名来到该科,找周维华主任再试一试。周主任接诊后,将患者接入重症监护室。检查时发现,患者既有糖尿病,又发生肺部严重感染,导致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周主任当机立断,立即进行气管插管,用呼吸机进行通气,对肝、肾、心脏等器官进行支持。
在一般人看来,三级特等医院都没没能看好的病人,到海安来能否起死回生,概率是多少,谁也不能肯定。但艺高人胆大的周维华,对武汉大医院的诊断却有不同看法,人家说是患者被“霉菌”感染,但在检查时未发现。周主任没有被所谓“霉菌”迷惑,而是主攻肺部严重感染这一病症。十多天后,治疗有了明显效果,患者身体得到康复。出院时,全家人送上锦旗,感激海安专家救命之恩。患者及亲属们说:“想不到三级特等医院未能看好的病在县城看好了,海安的专家不简单。”
在微创技术上,周维华也有突破。该科在全市率先倡导使用“经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治疗自发性气胸”。与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相比,大大减少创伤和风险,提高了治愈率。该科还在全县较早开展使用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癌性胸积液,通过导管持续引流胸腔积液,同时针对病因治疗,并胸腔注射粘连剂,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他在市内率先开展CT导向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及纵膈淋巴结活检术,为早期肺癌的诊断提高了技术保障。该科积极开展的气管支架术,缓解了病人气管狭窄所致的呼吸困难。
在治疗呼吸系统常见病,如哮喘、慢阻肺方面,周主任也创出显著特色,对肺癌的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均有一套完整的方案。规范化治疗,使该科医技水平上了一个台阶。支气管肺泡灌洗术,是该科的特色之一。他们用于检查疑难及少见的支气管及肺部疾病,治疗一般药物难以控制的呼吸系统疾病,均取得明显的效果。
作为学科带头人,周维华近几年积极开展科研项目。他倡导开展的“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抢救II型呼吸衰竭额科研项目,获2007年度南通市卫生局科技引进奖二等奖。周维华撰写的20多篇论文,在《交通医学》、《国际呼吸杂志》、《临床肺科杂志》、《江苏医药》上发表,受到同行们关注。
运用新技术 救治众患者
该科目前拥有一支中青年组成的医疗队伍,田路稳副主任医师便是其中的一名骨干。这位毕业于南通医学院医疗系的高级职称医师,曾进修于上海、常州等呼吸专科医院,他与周维华主任一起,运用新技术,救治了众多病情严重的患者。
2002年春天,海安县大公镇一名40岁马姓拖拉机手。因上气不接下气,面色青紫,生命垂危来该科诊治。田主任接诊后的第一反应是:这个病人的病情太重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其病情这么严重的呢?
在放射线下,病人的症状让人心惊,其气管右侧部位,一个3公分大的肿瘤,占据了气管的大部分位置,只剩几乎一条线的地方可以通气。而整个气管只有那么长一点。气管肿瘤,可是全球医界公认的难题啊,根本无法进行手术。
面对罕见病情,田主任当即与全国知名呼吸专家韦国桢教授联系,请教治疗方案。韦教授称:这可是国内罕有病例。经过周密的安排,田主任决定冒最大风险为患者做国内新技术“经纤支镜气管内支架植入术”,挽救其生命。
放射科内,田主任通过纤维支镜,将一根很细的导引钢丝由气管插入,直插患者的右侧主气管。由于患者肿瘤占据气管大部,细钢丝插入通过时,患者的手脚顿时出现颤抖,大有瞬间死亡症状。一会儿功夫,患者突叫一声:“气通了”,脸色立即好转。原来是神奇的植入支架遇热膨胀,将肿瘤逼向了旁边。
经进一步病理化验,马某患的是鳞癌。为了能将患者治愈,为其做了2次化疗,十天后马某出院。2009年春天,马某专程来该科复查,身体各方面情况均不错,仍然在开拖拉机。他逢人便说,是田主任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2010年2月,一名50岁的某机关干部,因右侧肺炎并少量肺腔积水来该科住院治疗。周维华主任检查诊断,此患者结核可能性较大。但在做相关检查时,一些指标均为阴性,让人有点摸不透的感觉。
见到检查报告单,患者及亲属认为转到上海大医院去进一步诊断。患者先到一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检查,得出的结论是肺癌。听到这个消息,患者从上海打电话告诉诊断结论。周主任建议再到另一家上海三级特等综合性医院去检查,专家也认为此患者是癌症。两次的“判决书”,让患者情绪低落,几近崩溃边缘。
回到海安后,患者来到该科沟通咨询,周主任建议其做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检查过程中,细心的周主任在患者病变肺部未发现任何异常,但仍不放弃,反复进行刷检,终于找到结核菌,证明当初诊断的准确性。凭着多年的临床检验,精湛的技术,周主任不畏风险诊断出患者的症结所在,体现了专家风采,受到患者的好评。
2009年春节前,李堡一名退休老教师因患慢性阻塞性肺病,出现呼吸衰竭等症状,来该科住院治疗。刚入院时,患者精神萎靡,呼吸时上气不接下气,常常是憋着气喘气,让人有种一口气上不来就会危险的状态。周维华主任接诊后,立即给予纤维支气管镜引导,进行气管插管,上呼吸机进行治疗,并给予抗感染药物解痉平喘。
由于患者年老体弱,营养不良,并发多脏器功能不全,反复出现感染,尤其是绿脓菌感染,很长时间难以脱机,考虑到患者一离开呼吸机就出现气喘症状,当患者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时,周主任即时采用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从而减少了患者对呼吸机依赖及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像老教师这种疾病,该科这些年来已经治愈数百例,让许多老年患者摆脱了久困的病痛。
救死扶伤 呼吸内科专家展才能
该科专家及医护人员在抢救危重病人时,常常是 不畏风险,敢闯“禁区”,展现出新时代医疗专家风采,受到众多患者及亲属们一致的好评。
2007年1月4日深夜,120急救车把西场人洪兰接来急诊室,值班医生邵伯云的反应是:这名患者的病情很严重,口唇紫绀,发热高烧,咳嗽不断,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并伴有休克症状。见此危重病人,医生赶紧安排为洪兰做CT,拍了胸片。
接到拍摄的胸片,邵医师感到很吃惊,患者的两个肺部布满大密度的片状阴影,几乎覆盖全肺,伴有胸腔积液,心包积液,俗称“白肺”。说句通俗的话,洪兰的肺部如同淹了大水,并波及到心脏地区,致使病人的血象相很高,血小板减少,患者生命指标已近极限,一只脚已跨入“鬼门关”。
此时,不在值班的周维华主任正巧在重症病房。是什么病如此厉害?凭着20多年的临床经验,周主任判断出,这名妇女得的是一种被医界称之为死亡率极高的疾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据相关医学资料披露,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很难治愈,象洪兰这种急性又是危重的患者,死亡率可能达到100%,很难救活。海安人民医院这么多年来也只接诊过数例,重症者都未救活。
面对两肺如此严重感染的患者,周主任赶紧使用无创呼吸机,助其进行呼吸,并使用药物进行抗感染、抗病毒的治疗,同时使用大剂量的激素进行冲击,稍后,患者开始出现平静,但氧饱和度仅为60左右,仍然上不去,患者烦躁不安,大口气喘等症状不断加剧。
4号深夜的抢救,未能收到明显的效果。5号一早,周医师来病房一看,患者的氧饱和度仅有40左右,生命指标已到极限,随时有死亡的可能,决定采取切开气管抢救的措施。切开气管时,患者气管中冒出的泡沫竟然象啤酒开瓶时一样有压力,大量的泡沫如同螃蟹吐的沫一样,竟然有气泡儿。换上有创呼吸机后,患者的氧饱和度上升到60—70。正当医护人员感到稍微松了一口气时,情况又发生突变。
6号早晨,患者切开的气管处出现渗血不止的状况,血小板仅剩2.8万,仅是正常人的十分之一左右,纤维蛋白源减少,凝血时间延长,同时出现早期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按照医界的称谓,人的生命指标已经到极限,也就是说,此时的洪兰,已经双脚跨入了“鬼门关”。
见到患者出现如此严重的危险状况,周主任赶紧采取紧急措施,为患者输入增加血小板的药物;大剂量的使用激素进行冲击,调动身体各方的潜能;调整呼吸机的参数,对患者的呼吸进行“正压”;使用大剂量的丙泊酚药物,解决人机对抗的问题。经过10小时的紧急抢救后,患者的生命指标才得到逐渐的恢复。该科医生将洪兰从“鬼门关”拉回来的成功经验,彰显了专家水平。
2009年5月份,曲塘镇一名姓袁的患者,因长期患支气管扩张并曾有肺结核史,近期复发咯血不止。一般情况下,患者咯血300毫升即为大咯血,而此患者先后咯血达2000毫升,用药保守治疗未见效果,生命随时都有危险。
面对如此重症病人,田路稳主任及助手吴震医师,将患者连夜转移到放射科,通过支气管动脉照影,发现患者左侧支气管动脉扩张,立即施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予以止血抢救。经过2个小时的抢救,患者咯血暂止。但到了第二天上午,患者又出现大咯血,再到放射科照影,发现右侧支气管动脉出血,并发现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处有许多交通支出现出血。查到情况后,田主任再行动脉栓塞术,堵住出血口,终将患者大出血严重情况逆转。电话随访,患者对田主任的救命之恩感激万分。
钱梅军 苏学勤 顾成
院 志
夜幕降临,晚风轻柔,苍穹深邃,群星闪耀。在漫天星辰的注目下,在霓虹灯的勾勒下,夜晚的小城分外流光溢彩。远处的高楼像一个个奔腾的怪兽,鳞次栉比,一座座,一排排的向天边延伸。偶尔有几朵绚烂的礼花点缀进无垠的天幕,然后慢慢融入万家灯火之中,让人分不清哪儿是礼花、哪儿是灯火、哪儿是星光.柔柔的清风不时将悠扬的歌声送入耳内,家乡的夜晚呀,越来越美!
我把目光从窗外收回,静静地坐在书桌前,习惯性地翻开那本书——《海安县人民医院院志》。在行行铅字凝筑的历史画卷中,我看见了海安县人民医院成长的足迹,我感受到一代代海医人的创业豪情,我自豪着我们的医院作为全县医疗机构龙头老大的魅力。每次翻开它,心潮总是那么澎湃;每次翻开它,心田又是那么甜蜜,因为它记载了那个我们称为家的地方的沧桑。
1950年6月海安县政府批准将原来部队帮助建设的门诊室扩建成为海安县卫生院,从此,海安县人民医院正式诞生。民房20间,简易病床20张,工作人员22名,卫技人员14人,显微镜一架,血压计、体温表几只,海医人从这里起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转瞬就是一个甲子,现医院占地6.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标准床位600张,实际开放床位800张,职工826人,卫技人员696人,年门急诊30余万人次,住院2.6万人次。一座现代化的综合型医院圪立在小城的中央。
一组组数据,一行行文字,一幅幅图片在我眼前跳动,夹带着沧海桑田的记忆,闪烁着艰苦奋斗的光芒,展现着无悔与自豪的风采。一本院志朴实无华,它记载了一代代海医人不辱史命,不计艰苦,高歌猛进的历史轨迹。
县委书记在序言中这样写到“从海安全境解放,就是这个‘一担挑’的医院从佛慧庵‘挑’到风山、‘韩公馆’;又从凤山、‘韩公馆’ 挑到老通扬河畔,这60年的沧桑,60年的积淀,才铸就了今日的辉煌。”
从佛庵中进行伤员救治开始,一路走来,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中一次次救死扶伤;区域性肝炎、二号病、非典、甲流等重大疫情中的一回回挺身而出;生产事故,食品中毒,交通事件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的争分夺秒。60年坚守在垂危的病人床前,60年奋战在鸦雀无声的手术台旁,60年忙碌在一发千钧的抢救现场,我们的前辈义无返顾勇往直前。一个又一个的历史定格,一个又一个伟岸的身影,谁敢说他们不是董存瑞,黄继光和雷锋。
今天的海安县人民医院已经是江苏省十佳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单位,然而这一切已经定格在这本院志中,今后的院志还将写上什么,我们也将无愧于先人,无愧于来者吗?这个问题我想只能靠我们的努力去解答。
院志——我励志的伙伴。
(顾 成)
健康是莫大的幸福
幸福是什么?有人认为幸福就是身居高位,有权有势;有人认为幸福就是花天酒地,及时行乐;有人认为幸福就是成为百万富翁,财大气粗;有人认为幸福就是住大别墅,开洋“宝马”。因此,有的为梦想暴富而混迹商海,有的为逞强好胜而酩酊大醉,有的为叠“方城”(打麻将)而通宵大战,有的为升官晋级而挖空心思。殊不知长此以往,严重损害健康,有福不能享,一切付之东流。
其实,健康是人生历程中最坚实的基础,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幸福的载体,才能心闲气静地享受幸福的甘醇,因此健康就是莫大的幸福,这是放之四海而颠扑不破的真理。然而,有些人却嗤之以鼻,认为把健康说得太玄乎,把幸福看得太平庸。一些拥有健康的人甚至认为健康如同大自然的空气,难以触摸,难以感受其存在。无数事实证明,每当缺少健康,饱受病魔蹂躏之时,无不觉得健康是何等的宝贵!笔者一老乡是腰缠万贯的建筑商,刚过不惑之年,就体质羸弱,患有“三高”(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多种“富贵病”。由于血压超高,头昏眼花,虽有宝马不能开;由于患严重的糖尿病,家有别墅不能住,却长住医院。不但如此,而且必须限食定量的清淡饮食,有中外美酒不能饮,有山珍海味不能食。另外,笔者有一熟人,为一民营大公司的总经理,多年拼搏商海,拥有千万家财,然而,由于长期不关注健康,患肝硬化,并迅速恶化,英年早逝。以上两例是对健康就是幸福这句格言的最好诠释。
由是观之,人生苦短,若失却健康,则更加苦不堪言。因此,人生的道路必须要有健康同行,才能享受生活的乐趣。若无健康作伴,逝去的不仅仅是时间。没有健康,财富再多,也无缘五星级大酒店;没有健康,智商再高,也不能谱写辉煌篇章;没有健康,婚姻家庭再美满,也不能享受天伦之乐;没有健康,游兴再浓,也不能饱览祖国大好河山。总而言之,千好万好,没有健康皆成虚无缥缈。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享受生活的幸福同样需要健康的体魄作为本钱。
综上所述,大千世界中,万物毁坏可以重造,事业衰败可以再创辉煌;财富更是身外物,失去可以重来,然而唯独不能失却健康,因为健康是再美好的东西也不能取而代之的,是人生永远不可或缺的无价之宝。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健康,保持健康!
(唐秀涛)
从住院条件看医院变化
作为一名“老海安”,50多年来与海安县人民医院有过多次交道。其中5次不同年代的住院经历,让人记忆犹新。
第一次到医院,不是我住院,而是去服侍人的。1956年,李堡一位姓童的副镇长来海安做盲肠炎手术,我被居委会安排去照应这位老干部,每天八毛钱工钱。当时,人民医院地址在县府巷的北边,门朝东,里面是七八间平房,中间有个大天井,还有一口水井,厕所在西边,臭哄哄的。病房在大门口的第二间,数得过来的几个穿白大褂子的医生和护士。如果按现在的眼光看,抵不上一个村级卫生所。医院条件之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65年5月份,我响应计划生育号召,在搬运公司支书蒋全宝的带领下,到人民医院去做结扎手术。此时,人民医院已搬到中坝桥下新址,我被安排在二楼住院。那时,人民医院外科医师不多,手术是由124医院的军医狄家麟做的,狄军医的手艺不错,几十年来都未曾有任何反应。住院期间,我也四处走走,医院虽然比以前大了许多,但条件还是相当简陋。医院周围都是农田,连小卖部都没有,就连开水,也要到街上“老虎灶”去冲,脚盆、面盆要自己带。入院时,就跟小搬家一样,生活必需品要样样带全才行。
1988年秋天,媳妇生孩子,遇到难产的大问题。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情,让一家人进行了总动员。我是一天跑几趟医院,送这送那,忙得不亦乐乎。当时的小儿科在一楼,钱亚娟、马素凤、苏鸿春等医生的手艺,确实很了不起,把孙子救好了,王志农、周文等好护士的护理,都给我留下了好印象。我记得送红蛋是在孙子出生后的20天才送的,一篮子外加一淘箩,恐怕有一二百只。由于住院时间20多天,我与儿科的医护人员从此结下深厚的感情。
此时的医院住院部,虽说是楼房,但条件无大的改进。就拿儿科来说,阳光不充足,特别是过道北边的病房,基本晒不到阳光;病房狭小,亲属要想有一个陪床的位置都没有;厕所里的臭气串门而入,夜深时小儿的啼哭声,让人心烦不安。特别是输液换瓶子时,都要跑到护士室去喊人,如果出现输液的地方肿了,几乎是连跑带溜去请护士重挂,次数多了挺烦心的。
2004年春天,我到医院泌尿科去动小手术,住进了新建的12层大楼房。住院条件的改善,让人感叹万千。一个县城,能有这么一个外观漂亮,内部装饰比较先进的病房,让我这个老头儿开了眼。当我走进手术室时,见到的是10多个手术台。躺在无影灯手术台上,见到的是张剑平等专家为我动手术。那时,我熟识的医生并不多,但泌尿外科医护人员的精湛手艺和热情服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住院的几天时间内,我是频繁走动的一个病人,医护人员叫我多休息,但我还是仔细的观摩着住院病房的变化:每个病房都是那么宽畅明亮;床头有按铃,挂水换瓶不用跑去找人;床铺可以自动升降,适应不同病人要求;病房里有卫生间,十分方便,一点气味也没有;服务更是人性化,超市就在楼下,病人的合理要求,基本能解决。
2008年8月,我老伴患乳腺癌住进了胸外科,16层的新病房大楼真是今非昔比,让人感受到现代医院的气息。陆松华专家的精湛手术,刘地发专家的化疗,让我老伴度过了难关,专家水平尽显。老伴住院期间,我和她到病理科去找过曹斌科长、陆莲英主任咨询化验单上不懂的地方,到CT室找过吴平主任,到磁共振室找过刘向东主任,专家们的耐心解答,让老伴非常满意。
由于老伴是癌症患者,这三年我常带着老伴到医院各处咨询。老伴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医院真大啊,把人头都转晕了。”而我的感受更加深刻:60年来,我目睹了海安人民医院的变化,五次住院经历,只是一个缩影,折映的是医院与时俱进的精神啊!
苏学勤
表 扬 信
海安县人民医院:
我们家情况特殊,我们俩夫妇都70岁左右,一个有心脏病,另一个更严重患癌症与心脏病,但是我们还要护理一个因头部负伤成植物人的儿子。近两年来一直没给儿子抽血化验,想给儿子化验一下血。可儿子现在体重近180斤,全身不会动,我家又住4楼,楼道阴暗狭小,又无正常照明,上下楼是最大的困难,仅凭我俩之力无法将儿子送到医院。
做为病人父母的我们心里百感交集,试着到人民医院化验室询问能否请化验员到家为儿子抽血,没想到化验室一名同志问清情况,二话不说就答应了,记了地址,预约明早到我家为儿子抽血。第二天6点多钟这位同志就到了我家很快就将血抽好了,并真诚地说:“以后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找我们,只要能办到的就一定帮忙”。他说完就要走,我们问他姓名他只是笑笑,甚至没肯喝一杯茶,抽一支烟就走了。
后来,我们去医院拿化验结果时,才知道那位同志竟是化验室的副主任于银坤。于主任这种为民解难,为病人无私服务的高尚医德,真让我们感动。感谢医院培养出这么好的同志。
植物人徐峰的父母
2010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