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在全市二级综合医院医护人员“三基”理论抽考中,我院医生组、护士组均取得了全市均分第一名的好成绩。
●10月24日,2010年县(市)级医院管理学术年会在江阴召开。院长周广鑑、常务副院长张建平等参加了会议,周院长在会上作了题为《科学发展绘蓝图,老院改造展新貌》的专题讲座。
●10月25日,院工会举办扑克牌掼蛋比赛,影像科吴平、杨孺牛荣获第一名。
保护人民安康 谱写辉煌篇章
——建院六十周年庆典大会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我院迎来六十华诞。为纪念建院六十周年,10月16日上午,我院在海安宾馆思聚楼三楼会议室隆重召开建院60周年庆典大会。
卫生部发言人、办公厅副主任邓海华,江苏省卫生厅办公室副主任王荣申,南通市副市长杨展里,南通市卫生局局长蒋志群,南通大学副校长程纯,县领导章树山、单晓鸣、朱春、葛锦坤、李春旺、王炜、肖正明、钱锁梅、曹依群,海安县原人大常委会主任、海安县人民医院原院长吴庆云,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倪松石,南通大学杏林学院院长倪衡建,南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曹勇,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仲崇俊,海安县卫生局局长陈克敏等出席会议并主席台就坐。单晓鸣县长主持会议。新疆伊宁市人民医院常燕玲院长等嘉宾专程远道赶来祝贺。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医院职工代表四百多人出席会议。会上,部、省、市、县领导一起启动“建院六十周年”发光球。
“海安县人民医院有今天的辉煌,是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是改革的春风让我们展现生机。”周广鑑院长的致辞,勾起人们的回忆。“忆往昔,峥嵘岁月惆”。60年的风雨征程,见证了“发展是硬道理”的铭言。医院从建院初期的一名医生、一担挑的设备、一间自有住房的艰难日子起家,历经“三步大跨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发展成为拥有836名职工、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1000张开放床位、固定资产超3亿的现代化医院,江苏省十佳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
“实施名院、名科、名医的‘三名战略’,让医院人才济济,为今后发展增添了后劲。”周院长在致辞中特别提到了这一任务的重要性。医院如今已拥有高级职称医技人员123人,中级职称308人,形成了知名专家领衔,中年技术骨干挑大梁的人才队伍,15个科室获得市、县重点专科称号。人才战略的成功,使科技兴院由梦想变为现实。创新和突破,成为了主旋律。40多项科研项目获得奖励,许多过去不敢问津的高难医疗技术,如今都已有了突破,在公共突发事件中屡展身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医疗设备得到大发展,”周院长在致辞中的这段话,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医院从50年代初期一台显微镜起家,到如今,已拥有进口直线加速器、大型DSA、16排CT、1.5T磁共振等大型医疗设备。消毒供应中心设施及规模,在省内二级医院中达到先进水平。
三座大楼崛起,使我院成为县城一道亮丽的风景。随着住院条件的改善,广大患者尽享到现代医院的人性化管理带来的实惠。“优质护理工程”的开展,让父老乡亲们不出县城,就能享受到大医院同样的服务,造福了海安百姓。良性循环,让医院的各项工作得到跨越式发展。
周院长最后说:院庆是里程碑,更是动员令,我们将把院庆作为新起点,把创建三级医院作为目标,勇于创新,以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服务,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环境,为百万海安人民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随后,海安县卫生局陈克敏局长讲话:他对医院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他表示:医院以院庆为契机,推出多项惠民措施,为患者办实事,为医院赢得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赞扬。南通市卫生局蒋志群讲话:他对医院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希望,希望医院从领导到全院职工,再接再厉,充分认识到自己岗位的光荣、使命的崇高,一如既往地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县委书记章树山代表海安县政府感谢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我县医疗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更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给予海安县人民医院更多的关心和关爱,让我们的江苏省十佳医院更加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最后,南通市人民政府杨展里副市长希望:医院全体领导和职工凝心聚力,蓄势待发,努力提高学术水平,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保护人民安康、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事业中,谱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庆典大会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所有与会人员无不心潮澎湃,为能见证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感到无比骄傲。
(钱梅军 顾成)
六十春秋写华章 与时俱进铸辉煌
——院庆活动精彩纷呈
六十年时光荏苒,我们走过风风雨雨;六十载岁月悠悠,我们即将踏上新的征程。在这激情的10月,海安县人民医院迎来了她的六十华诞。为纪念建院60周年,充分展示医院60年发展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进一步增强全院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与自豪感,全院职工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院庆系列活动,全院职工用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向院庆献礼。
大红的拱门竖起来,欢庆的锣鼓敲起来,快乐的歌儿唱起来,优美的舞蹈跳起来……瑰丽的十月,全院职工的脸上都洋溢着喜庆的笑容。六十华诞的到来,让全院上下沉浸在欢乐之中。
“天使之歌”大型文艺晚会
秋风送爽,杏林盈香。10月16日晚,建院六十周年系列活动———“天使之歌”大型文艺晚会在新世纪广场举行。
活动在激情、朝气、热烈的气氛中进行,《月光下的巡护》、《为健康海安护航》、《灯的传说》等一系列原创节目,再现了海医人60年危重病人床边的坚守、无影灯下的奋战、抢救现场的忙碌,表达海医人对卫生事业的执着追求,解读了海医人甘于奉献的赤子之心。
建院60周年大型义诊
为答谢社会各界人士对医院的关心、支持与帮助,医院分别于5月16日、10月10日举行建院六十周年系列活动———邓庄医院义诊、新世纪广场大型义诊。
经过充分准备,医务科、保健科精心组织,各科专家踊跃报名,最后组成了由泌尿外科专家、常务副院长张建平领衔、肾脏内分泌科专家、副院长周永华、消化内科专家吉华亮、心内科专家颜永进、神经内科专家谢海洋、呼吸内科专家刘霞、五官科专家张祥、肿瘤科专家储建华以及外科、妇产科、感染科、儿科等各科专家组成的强大义诊阵容。
5月16日,天气闷热,阴雨绵绵,但挡不住我院专家为水乡群众服务的热情,我院建院六十周年系列活动———邓庄医院义诊如期举行。义诊专家团队早早来到邓庄医院。当天义诊现场火爆,专家们共为来自南莫、墩头、以及曲塘北部的300名村民免费进行了病情诊断,并接受了数百名群众的咨询。
10月10日的新世纪广场被各种精美的预防保健知识宣传展板装饰得焕然一新。广场上人头攒动,各个专家面前都挤满了闻讯赶来的市民,整个广场热闹非凡。专家们热情细致地回答了患者提出的问题,解惑答疑,为每一位前来就诊的患者进行细心诊断。同时,就如何预防疾病,提高自身保健意识进行了宣教。据悉,新世纪广场大型义诊活动惠及群众500余人次,共发放健康宣传材料2000余份。
有奖征文汇编成册
为了迎接医院60华诞,回顾展示医院六十年来走过的风雨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现医院职工六十年来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不同的时代背景中坚韧不拔,团结奋进,不断超越的感人事迹和骄人风采,凝聚和培养优秀医院文化,医院与有关媒体联合举办了建院六十周年院庆有奖征文活动。
征文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此次活动共收到征文86篇,经过《医苑之窗》编委会的认真组织和编辑,在《南通日报》、《医苑之窗》开辟了海安县人民医院院庆征文专栏进行了连载,《南通日报》共选登征文24篇,《医苑之窗》共选登征文16篇。9月6日,医院邀请县内知名专家对征文进行了评选,共选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八名,纪念奖七十四名。同时,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汇编成《六十年春华秋实》一书,受到广大职工好评。
知名书画名家齐聚会
5月6日,建院六十周年系列活动———书画名家笔会在院文化室举行。《书法》杂志执行主编,中国书协常务理事,全国展、中青展评审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特聘教授,中国书协编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周志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协理事,江苏文化厅文化艺术中心常务理事,中国业余美术考级高级考官刘禾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协理事,南通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陈云,美国加州大学客座教授,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李晓恒,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当代美术》主编,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理事,中国青年美术家百杰王奇寅,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江苏分会常务理事谭政民六位书画界名家当场挥毫泼墨庆祝我院建院六十周年这一盛事。钱锁梅副县长,卫生局陈克敏局长出席活动。
《海安县人民医院年鉴2004-2008》正式出版
《海安县人民医院年鉴2004-2008》在院领导的密切关注下,在各科室的积极配合下,在院志编纂委员会的不懈努力下,经历一年时间圆满完成编纂工作,现正式出版。《海安县人民医院年鉴2004-2008》全书设12篇,42章,50余万字.。
辉煌成就图片展亮点多
在建院60周年之际,经过院庆筹备小组多方收集资料,将医院六十年辉煌图文并茂地展现出来,起到了温故知新、传承历史、继承事业、开拓未来的重要作用。图片展以岁月留痕、岁月留绩、岁月留歌、岁月留情四个篇章讲述了医院六十年的岁月、六十年的成长、六十年的辉煌。 (钱梅军 顾成)
我和医苑之窗
我和我爱人离开人民医院已有20多年。在外的我们无时不在思念养我育我的海安县人民医院,不仅是我们还包括所有从海安出来的“海安帮”,都对海安人民医院有着眷眷依恋之心。承领导之情每月按时给我们寄来了“医苑之窗”。从这份小小的院报我们感到海安人民医院前进的步伐,从“医苑之窗”中我读到了以前熟悉的老面孔,他们更加地成熟,更加地努力,为海安人民的健康事业不断地创立新功。在“医苑之窗”中我也读到了许多新名字,他们是海安健康事业的后劲,是现在和未来的中坚。虽然不曾相识但从他们的事绩中使我感受到海安人民医院的发展壮大。从“医苑之窗”中我闻到了海安人民医院的优良传统正在发扬光大;从“医苑之窗”中我听到了海安人民医院前进的步伐;从“医苑之窗”中我感到了海安人民医院美好的未来。我衷心地祝愿“医苑之窗”越办越好,祝愿海安的卫生事业更上一层楼。 (南通 木易)
尊老 敬老 爱老
——我院隆重庆祝重阳节并为整生日老同志集体祝寿
“莫道桑榆晚,红霞尚满天,我们的和谐社会已经扬帆起航,我们的幸福生活将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我院的现代化建设和创三级医院工程正如火如荼,这一切需要我们珍惜和努力,这其中绝对不能少了我们广大老同志的智慧和才华,真诚盼望全体老同志与我们共同努力,为我们呐喊助威。”周院长在庆祝重阳节暨离退休人员集体祝寿大会上的讲话赢得台下经久不息的掌声!
在全院上下喜庆建院六十华诞之际,我们迎来了重阳节。10月20日下午,近200名离退休老同志欢聚在六楼会议室,院党委书记、院长周广鑑同志,纪委书记、副院长王平同志、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田建华同志和老同志们共同庆祝重阳节,并为12名整生日的老同志集体祝寿。大会由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田建华同志主持并向12名整生日的老同志赠送了蛋糕和慰问金。王平副院长向整生日的老同志致祝寿词,祝寿星们生日快乐,长命百岁,首肯老同志在医院六十年的建设发展中处处留下的足迹,留下的艰辛和汗水,留下的贡献和辛劳,留下的经验和智慧。
庆祝大会上,周院长代表院领导和全院职工向全体离退休老同志致以节日的问候,祝寿星们生日快乐,祝全体老同志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并向全体离退休老同志介绍了医院今年以来的工作情况。周院长要求医院全体干部职工敬重老同志、尊重老同志、爱护老同志,发扬光大尊老爱老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周院长表示,医院今后将一如既往的支持老同志们的集体活动。
(束桂圣)
三步大跨越 创新迈征程
——建院六十年历程回顾
崛起的三座大楼,见证六十年的岁月变迁
6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对我院来说,60年的变化可谓是天翻地覆,值得回顾的事是比比皆是。60年来,我院走过的历程,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老百姓健康的重视和关心,反映了地方医院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如今,医院无论是规模、设备,还是人才、技术的发展,都留下了浓墨重彩,值得回顾。稍加比对,让人感慨万千。我院的三步大跨越,彰显了白衣天使的创业精神。
我院以前究竟是个什么样子?50岁以下的海安人可能记不得了。说起来让人难以置信,医院起家的当初是“一肩挑”,就是所有家当一担子挑得走。五十年代初期,县政府利用“衙门西巷”的一个佛慧庵将其安身。几年后,在“凤山”建了二排平房,总面积为600多平方米,内科、儿科、传染科、妇产科都在这里,条件之简陋可想而知。
1956年,海安县城填河修路,有了现在的人民路。县委、县政府听到来自各方面的反映,医院地址太偏僻了,交通很不方便,59年,征下如今的院址,并争取到省卫生厅26.6万的建造基金。1960年,总面积为4622平方米的门诊楼和病房楼落成,原来借住在“韩公馆”的门诊部,以及原来设在洋港河东的病房,一齐搬入新址,结束了以前门诊与病房分割的局面。
“文革”结束后,医院也陆续建了诸如内科病房楼等建筑物,但这些房子都是散落的、低层次的。渴望有一幢现代大楼,改善环境和条件,成了几代医院领导的追求。
三座大楼的崛起,圆了几代医院职工之梦。1996年,投资2540万,总面积14368平方米的“综合病房大楼”落成使用。在海安来说,当时也是件了不起的大事情,政府把这项工程列入全县“十大工程”之一,列为政府的“形象工程”。在当时政府补贴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要想筹备这么多建房款,确实让医院领导愁尽了心事。
主意是人想出来的,一个三方筹集资金的方案形成。一是向银行贷款,二是争取社会集资,三是借资。医院的职工十分关注着医院的建设和发展,集资号召发出后,全院职工在很短的时间内集资200万元,解了装修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十二层“综合病房大楼”投入运行后,有效缓解了群众“住院难”的民生问题。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收入提高,医疗保险的全覆盖,百姓们对健康的意识越来越重视。健康第一,成了人们的共识。基于这几个因素,来医院就诊的人数越来越多。许多病房经常处于满负荷状态,医院领导们意识到:现有的病房已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抓住机遇搞发展,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2004年,富有远见的医院“一班人”向县委、县政府及主管部门汇报了这一现实情况,立即得到高度重视,同意立项建设16层新大楼,并列为“重点工程”。经公开招标,于2005年10月18日开工建设,2007年底竣工。27666平方米的16层新大楼建成,是全县人民的福音,成了南通六个县(市)及苏中各家县级医院病房大楼规模之最。
2009年7月8日,我院“肿瘤治疗中心病房大楼”开工建设。这幢大楼地下一层,地上十二层,总面积25126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2010年6月26日,该大楼封顶,目前进入装修过程。此大楼建成后,将从根本上解决我县及周边地区肿瘤病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保障了肿瘤患者就近入医治疗的基本需求,进一步坚定了我院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为发挥县级医院的肿瘤治疗和技术的中心作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一肩挑”到有了几百平方米的就诊场所,从低矮的平房到有了楼房,从“小楼房”到现代医院“大楼房”,历经艰辛,医院实现了三步大跨越,不仅让职工们感受到医院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也让海安人引以自豪,就连许多外地来海安参观的人也赞叹:“你们海安人真有福气,这么好的医院,真让我们羡慕。”
人才“三步曲” 专家展才华
谁也不会相信,一家县级医院,建院都七八年了,竟然没有一名医科的“本科生”。海安人民医院就是如此。正是由于人才奇缺,我院只能帮产妇接生,看看伤风头痛,外科进行包扎等小毛病,直到1954年,才首次做“阑尾”手术。
办医院要有医生啊。当时我院为什么都招不到人呢?医院的领导很着急,逢会必提人才之事,而答复总是等“分配”。解放初期,别说是专科、本科生分配不到海安,就连中等专业医护学校的毕业生也难争取到。在外地工作的海安籍医生,一个也“挖”不回来。原因很简单,哪家医院肯放人?还有一个原因,海安是一个穷地方,设施条件跟人家无法比,工资也比市级城市低一级,尽管只有几块钱,但谁想往低处走呢?
直到1958年,我院才分配到一名南京医学院儿科系本科生。1960年秋,吴道玖和杨建华来到我院,为我院的外科手术增添了力量。到1965年,我院共有主治医生2名,住院医师28名,但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仍是空白,加之医疗设备跟不上,大手术仍然不能做,院领导们对此也是无奈。
“文革”十年,我院人才队伍建设受到很大影响,许多技术有了进步的医生被“下放”了,一些老中医被冲击了,有的甚至被剥去了“主治医师”的职务,搞得人心惶惶。人才梯队,出现了断层现象。“文革”十年,我院主治医师仅增2人,住院医师仅增9人,平均每年仅增加1名医师。
“文革”结束后,当时的院领导就充分意识到:医院要生存和发展,人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医疗技术人员的培养,十年才能成才。而培养人才,要走“本土化”的路子,留住人才是关键,并定下“三步曲”的调子,即内学、外请、深造。事实证明,这条路子是对的,它为以后我院的人才战略打下了基础。
周广鑑院长就是从“三步曲”中培养出来的人才之一。他深有体会地说,“内学”,要贯彻“为我所用”的原则,让医生在科室里进行业务学习,自己钻研理论,对不同层次的人才,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我院在全市首创了“结对帮教”平台,让优质人力资源通过“传、帮、带”,走上了成才之路。带教的老师们,更是倾注了大量精力,不仅教学生技术,更教他们医德,让他们健康成才。
深造,每个医生都有这样的渴望追求,开了眼界,才能更好地开展业务。我院每年都选送技术骨干到上海、南京、南通、苏州等三级医院去进修学习,工资待遇不受影响,学习费用由院方负责,每年的经费投入都超过200万元,让人想不到的是,我院医生还有第二次深造的机会,重点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为了培养人才我院已有百名科室负责人及骨干参加了第二次进修。
“请进来”,也是我院培养人才的有效做法。我院不仅经常请名院的教授来海安讲座,还与他们保持密切的联系,请他们来做手术指导。上海中山医院、通大附院的一些专家们,为我院的人才培养和成长,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为了能让人才有展示的机会,医院让骨干们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并根据各人的特长,让他们有备而去,既学别人的经验,也作一些学术报告。通过“扶上马,送一程”的方法,让他们有机会去展示自己的才华。改革开放以来,我院共有2000多篇论文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人才实力,可见一斑。
培养人才,是为了留住人才图发展。我院实施人才培养“三步曲”,走出了一条具有创新特色的新路子,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五期“结对帮教”开展后,已培养出一批在市内有位子、有影响,在海安地区一流的学术带头人。“十年磨一剑”,如今,我院近百名高级职称的专家们拼搏在第一线,成为了主力军,为我院的业务拓展提供了人才储备。
医疗设备 今非昔比话沧桑
建院初期,我院条件之简陋,让人不堪回首,医疗设备,更是奇缺。说起来让人难以置信,当时,医生们只有听诊器、注射器,全院最值钱的是一架显微镜,是县政府拨付5000斤大米的款项添置的。按当时的价格计算,约值550元左右。由于无医疗设备及化验检测设备,内科医生主要凭临床经验诊治感冒、胃肠炎、肺炎等常见病、多发病,就连传染病也无法收治。
1958年,经过长时间的酝酿,院方筹资37000元,到上海购进了一台苏制300毫安X光机和附属防护用具,正式对外开诊,终止了海安无法给病人作X光检查的历史。
在这个年代里,海安老百姓一旦患上大病,只能东奔西走的跑大医院,通过医疗仪器的检查,确诊后进行治疗。这就苦了广大农民患者,为求一张检查化验报告,来回奔波,多次往返,苦不堪言。生了病苦苦煎熬的患者,则不计其数。
那时,海安人民医院也是个县级医院,为什么没有医疗设备呢?说千道万,归纳起来一个字:穷!不仅是海安如此,周边的邻县也是如此。县里领导和医院头儿们都知道,买一台CT或核磁共振等大型医疗设备,需要上千万元。当时海安全县的财政收入一年也只有几百万元,所有的“公家人”不发工资,三年的财政收入才能买到一台CT或核磁共振。谁敢提这件事!
“文革”十年期间,医院未曾添置一件万元以上的医疗设备。据人民医院财务科统计资料显示,1976年底,医院的固定资产总额仅有85.8万元,如果剔除房屋及一些其他资产的数字,医疗设备充其量也只有50万元左右,相当于1997年2月医院购买的一台日本进口的“电子胃肠镜”的款项。医疗设备的滞后,不仅让我院的业务无法开展,同时也让患者受到折磨。
众多医生是凭临床经验来判断患者病情的,但人体内各种器官的病变,肉眼是看不到的,这就需要通过医疗设备检查或化验,才能有个准确的结论。在健康知识得到普及后,人们意识到:手艺再好的医生,也要借助先进的医疗设备,准确找到病灶部位,确诊后才能拿出好的治疗方案。过去,一些大医院由于有经济实力,早就有了各种的先进的医疗设备,使医院名声鹊起。而改革开放前的海安人民医院,由于无财力添置医疗设备,制约了医院的发展。医疗设备如何与时代相适应?如何与百姓的需求相适应?这道课题成了海安人民医院几任领导的追求目标。
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沐浴着“春天”的阳光,我院经历了恢复过程后,步入发展时期。随着经济实力增强,梦想成为了现实。
如今,我院已拥有200多台套医疗设备,主要有:西门子直线加速器、DSA、大型CR、DR、美国产核磁共振、西门子亚秒螺旋CT、日本16排CT、日本岛津AX-ZP数字减影X光机、德国拜耳SE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德国COMPacl-X全自动血凝仪、五分类血球计数仪、进口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口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液透析机、震波碎石机、腹腔镜、进口电子胃、肠镜等大型医疗设备。
这些医疗设备及检测设备,完全能满足二级医院的硬件配备要求,有的已能同三级医院媲美。有了这些设备,我院不仅提高了诊断质量,扩大了医疗范围,同时也满足了病人的要求,为病人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院新添了这么多的先进医疗设备,不仅受到了家乡父老的欢迎,就连医院里医护人员也齐声赞好。大家都知道,到大医院去一趟实在是难处很多,特别是一些重病号,就是用汽车运送到外地检查,也存在着途中意外的风险。“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没有经历过送病人去外地检查的苦累,是没有这方面体会的。
今非昔比话沧桑,改革开放写华章。医疗设备的更新,让我院跃上了新台阶,同时也造福了海安人民。
创建品牌 前进脚步永不停
从九十年代起,海安县人民医院的几任领导,都把品牌创建当做大事来抓。他们清楚,实施“名院、名科、名医”的“三名”战略,是立院之本,品牌效应的前景不可估量。在医疗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没有“品牌”,就可能被淘汰。
我院从九十年代初期,就吹响创建二级甲等医院的进军号角,1994年,医院在获得卫生部命名的“二级甲等医院”称号后,又兴起创建“江苏省十佳医院”的热潮。经过全院人员的共同努力,1997年,我院被省卫生厅授予“十佳医院”的荣誉称号。1999年,我院又被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这些荣誉的获得,为创建“名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我院又向“三级医院”目标冲刺,力争更上一层楼。
经过多年的努力,创建“名科”活动也收到成效。心内科、胸外科、传染科、耳鼻喉科、泌尿外科、骨外科、肿瘤科等7个科室,被南通市卫生局授予“市级重点专科”;儿科、神经内科、肾脏内分泌科、妇科等4个科室,被海安县卫生局授予县级临床重点专科;血液科、呼吸内科、普外科、消化内科等4个科室,被海安县卫生局授予县级临床重点建设科。15个科室被市、县授予重点专科称号,彰显了我院科室实力和水平。
名科必有名医。目前,我院共有医技人员380多名,其中,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专家达到100多名。人才战略的“三步曲”,培养出“本土化”专家100多名。不少的中青年专家在医疗领域里大展身手,成为学科带头人,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奇迹,不仅让海安的患者折服,就连一些外省市及国外学者也赞好。
我院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护理团队。这支优秀的团队,共有362名护士,其中具有本科学历的就达到149人,大专学历的153人。这支队伍中,有主任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12名,主管护师121名,护师93名。在经历了“功能制护理”、“责任制护理”的历程后,如今已迈入“整理护理”的新征程。这支团队参加省、市操作技能竞赛,多次名列前茅,备受领导赞誉。这支团队中的130多名优秀护士,获得过省、市、县奖励。海安人民医院护理工作的不断创新,受到社会各界的称赞,她们的护理品牌,叫响江海大地。
“三名”战略的实施,推动了医院各项工作的前进。六十年来,我院的业务收入大步提高。1983年,我院的业务收入仅有百万元,到1992年,我院的业务收入首次突破千万元,2003年,我院的业务收入跨进亿元行列,达到1.12亿元。最近几年,医院的业务收入不断提升,正在向3亿元的目标奋进。收入的提高,带来的是良性循环,住院条件不断改善,人才结构得到稳定,医疗设备不断更新,许多过去不敢问津的先进医疗设备,如今也能斥资购进。
“六十年甲子颠倒转,三十年河东变河西”。经过六十年的艰辛创业,一座具有现代化气息崭新面貌的医院,展现在父老乡亲们的面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欢庆海安县人民医院六十华诞之际,我们有理由相信,海安县人民医院在与时俱进的号角声中,一定能再创辉煌;在创先争优之路上,一定能再做贡献!(钱梅军 苏学勤)
2025.03.15
2025.03.19
2025.02.13